



11月6日,在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的千畝農田里,沉甸甸的晚稻在微風中泛起金色漣漪,2025 年廣東省第二屆農事運動會暨 “省市聯動”(廣州市)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在此火熱開賽。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最大限度降低機收環節損失,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一環。近年來,廣州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機收減損工作。今年夏收,全市18個監測點平均機收損失率降至1.59%,遠低于3.5%的國家標準,優于省1.8%的要求。“本次比賽平均損失率 0.54%,再創新低,這背后是農機手技藝、先進機具與科學方法的三重賦能,也是廣州市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機收減損工作成效的直接體現。”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升級裝備,筑牢減損“硬支撐”
廣州加強政策引導,持續穩定實施農機化惠農補貼政策,鼓勵農民購置先進適用的高性能收獲機械。廣州積極利用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推動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同時,補齊發展短板,加強烘干能力建設。針對稻谷收獲后晾曬不及時易霉變、損耗的問題,累計建成24個稻谷產地烘干中心(點),年烘干處理量超11萬噸,有效減少產后損耗。
強化服務,構建減損“保障網”
廣州大力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其發展“訂單式”“托管式”“套餐式”等服務模式。結合不同地塊特性、作物品種的機收需求,廣州為農業經營主體量身定制個性化、全流程服務,不僅增強了服務組織的市場競爭力,又能通過標準化、專業化作業,有效降低非規范操作造成的損耗。
目前,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107家,建成3個省級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培育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6家,服務范圍覆蓋主要產糧區。
培訓人才,激活減損“內動力”
廣州以技術推廣和人才培訓為抓手,為機收減損注入持久動力。在技術推廣方面,廣州重點示范推廣糧油作物高性能收獲機械、智慧農業監測設備等先進適用裝備與技術,推動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提升機收作業精準度,從技術層面減少損耗。在人才培育方面,廣州強化與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合作,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利用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平臺開設農機培訓課程,培育既懂農業生產規律又精通機械操作與維護的復合型人才;精心組織“大比武”活動,以賽促學、以賽提技,激發學習熱情,營造比學趕超氛圍,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注入更強動力。全市每年舉辦多場機收減損技能大賽、技術培訓班等活動,加速機收減損技術普及應用,為后續技術迭代、持續降低損耗提供智力支撐。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