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商環境優不優,企業最有發言權。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越秀區以“干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為抓手,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1號工程,聚焦市場主體感受,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出一套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著力打造“產業版”營商環境,先后獲評營商環境十佳縣(市、區)、中國樓宇經濟營商環境示范城區、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最佳城區等稱號,讓市場主體真切感受到“越秀溫度”與“越秀速度”。

01 空間配套升級,產業土壤更“肥沃”,低效用地“活”起來
制定越秀區首個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辦法,緊抓廣州火車站改造契機,創新“依法征收、凈地出讓”模式,首開區低效用地部分取得省政府用地批復,實現用地報批項目零的突破。
動態更新的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庫”總面積達4.43平方公里,2025年前三季度,推進廣州大道中等10個項目開工建設,總體開工率達91%,有力拉動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增速連續保持23個月雙位數增長。
創新街區“亮”起來
圍繞“一街一品”挖掘打造特色樓宇,東山口網信產業創新帶、“模法空間”等新載體亮相,黃花崗科技園擴區提質。
截至2025年10月,已完成街區升級改造項目26個,街區樓宇提升項目74個,改造面積達130萬平方米。

首位產業“強”起來
錨定生物醫藥與健康“首位產業”,打造越秀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圍繞“一心三地”定位拓展“院邊經濟”,累計建成16個特色園區面積超70萬平方米,落地全國首個CRO產業地標運營中心,吸引超200家企業和6家全球頂尖CRO企業。
設立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基金,帶動規上企業增至760家,2024年產業增加值達407.47億元、占GDP比重11.6%,2025年上半年增加值210.71億元、總量全市第二。
02 金融服務優化,資金活水精準“滴灌”,金融總部“聚”起來
引進國富人壽廣東分公司、粵財期貨、郵儲銀行廣州分行營運中心等重大項目,以海珠廣場—長堤—東風路為主軸,形成2平方公里高密度的金融總部區。
全區持牌金融機構56家,約占全市15%,金融總部區每平方米年稅收貢獻超3萬元。
小微服務“暖”起來
“18條街道+140家支行”組成結對走訪網絡,通過《致越秀區小微企業的一封信》等方式,實現政策“一紙讀懂”、咨詢“一圖獲取”、需求“一碼填報”,累計促成金融機構授信超630億元。
科技金融“鏈”起來
深化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區建設,開展“益企共贏計劃”系列活動,構建“貸股擔保租補”協同機制,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強力金融服務。
梳理盤活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的存量專利,建立超2000件待轉化專利庫,2023年至今,組織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宣講活動超40場,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超84億元。
03 政務服務提升,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市場準入“簡單辦”
全面落地3.0版“市場主體直通車”,實現設立、變更、注銷全流程網辦,企業登記網辦率達90%,設立登記“即報即辦”,0.5個工作日辦結。
上線“企業遷入指尖辦”,創新運用曉屋“云坐席”,全面推行企業遷移通辦,實現企業遷入一次辦結,全程零跑動,將企業遷移審核時間從3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助力3217家企業遷入。
專屬服務“定制送”
打造重點企業“一對一”服務團隊,升級“首席服務官”機制,擴容首席服務企業覆蓋超400家;構建“1+4+N”服務矩陣,揭牌“益企共贏服務家”平臺,打造“金牌業務員”品牌,推動政策、資源、訴求“三直達”,2025年以來累計服務企業5817家(次),收集訴求394條,訴求解決率近90%。
政務場景“智能答”
全市首創“AI+信用服務”智答客服,提供7*24小時“一對一”智答服務。
構建“全區性+專屬化”雙維度專屬知識庫,整合400項政策及常見問題,實現全類型場景AI數據覆蓋,首批覆蓋區內主要景點、公園、場館、海關政務窗口等17個試點場所。
04 權益保護細微,監管有溫度,信用有力度,監管執法“有溫度”
深入推進跨單位綜合監管改革,整合部門內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創新構建“部門+街鎮”協同聯動機制,探索實施多元主體“綜合查一次”模式。
在雙隨機系統設立包容審慎監管庫,對庫內企業實行“1年最多查一次”“觸發式監管”,優先開啟非現場監管,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的打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連續4年考核優秀。
信用服務“一站達”
打造“信用越秀”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匯集84億條信用數據、超5.5萬戶用戶信息,實現區域信用“服務應用一站通達”。
創新設置綜合服務專窗,一站式解決20余項綜合性信用服務事項,已服務企業群眾約5700人次,提供信用修復咨詢超2000戶次,協助企業完成近1300條行政處罰信息修復。
下一步,越秀區將堅持大抓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圍繞“1285”產業核心,對標企業全生命周期,進一步打造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營商環境,以更優營商環境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賦能“百千萬工程”見成效、出實績。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