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江中沙洲到都市綠洲 成就體育文藝之島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粵韻周刊》,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從空中俯瞰,二沙島恰似一顆碧綠的橄欖核,靜靜嵌于碧波之上。從鴉片戰爭時期扼守江河的炮臺,到民國年間涵養心性的頤養園;從新中國成立后的體育訓練基地,到如今流淌城市韻律的“音樂會客廳”……從江中沙洲到都市綠洲,這座東西綿延3.3公里、南北最寬處達600米的“珠江第一島”,以百年時光為筆,寫就了一段“文武雙全、動靜相宜”的傳奇。
它恰是廣州的生動縮影:既流淌著音韻的靈動,亦有體育賽場奔涌的熱血;既有筆墨丹青暈染的雅致,更有市井煙火縈繞的愜意。走進二沙島,便是走進廣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二沙島上的“千日紅”花海

背景圖為二沙島鳥瞰效果圖
烽火煙云
從珠江新城CBD出發,驅車10分鐘即可抵達二沙島。如今市民漫步于這片綠意盎然的土地時,鮮少知曉:百年前這座江中的沙洲,曾在時代浪潮中承載著厚重的家國故事。
中流砥柱炮臺 曾守省河咽喉
二沙島是珠江河道上的一個江心洲,因位于珠江擴張段,水流緩散,加上地處東濠涌出口,流沙于此淤積而成。其最初分為沙北(海心沙)、沙西(擴城沙)、沙南(鳳凰沙)三部分,因成島晚于下游的大沙頭,老廣州人便親切地稱它為“二沙頭”。隨著村民圍基養魚造田,三片沙地逐漸連為一體。
二沙島真正走進歷史,源于東端“二沙尾”的中流砥柱炮臺。這座炮臺又名中流沙炮臺,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毀。即便戰后倉促修復,1847年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又遭英軍猛烈轟擊,再度淪為斷壁殘垣。
直到同治末年,時任兩廣總督張兆棟在珠江流域與虎門要塞修筑了四座關鍵炮臺——大黃滘、中流砥柱、威遠、下橫檔,其中一座便是在舊址上重建的中流砥柱炮臺。光緒六年(1880年),張樹聲接任兩廣總督后,將中流砥柱炮臺改為西式半地下形制,即把大炮安置在地平線以下的炮池內,既隱蔽又能增強防御能力。
晚清名臣張之洞在《廣東海圖說》中曾明確記載:“中流沙臺:曰中流砥柱,在珠江北支江心,岸上兩臺,北曰綏遠,南曰定功。凡三所,計三座,光緒六年(1880年)從舊臺改建,置洋炮一尊,余俱舊炮?!贝藭r的中流砥柱炮臺,已不再是孤立的堡壘,而是形成了一個炮臺群——除了江心主臺,還包括北岸簸箕村(今楊箕村)的綏遠炮臺,以及南岸的定功炮臺。1898年繪制的《廣東沿海圖》、1920年的《廣州市》地圖中,均清晰地標注著這三座炮臺的名稱,足見它們在當時仍存在。而隨著炮臺軍事價值的消解,它們最終湮沒于歷史的塵埃里。
高奇峰建天風樓 成二沙文藝源頭
鴉片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二沙島的故事卻未沉寂。20世紀20年代,在島嶼的西端一隅,崛起了一片兼具江南園林雅致與西洋別墅格調的建筑群——它便是“珠江頤養園留醫院”。
1922年建成的頤養園,其締造者是當年靠一味“發冷丸”(專治瘧疾的中成藥)闖出名堂、被譽為廣州“藥王”的梁培基。
頤養園占地約2萬平方米,仿照北京頤和園的規制,將亭臺水榭的園林景致、紅墻洋瓦的西洋別墅與專業的醫療功能融于一體,成為廣東首家“旅館醫院”。園內13棟建筑分別用作病房、手術室、診療室等;正門上方“珠江第一島”的橫額(現存題字為古文字學家商承祚所書)兩側,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陳樹人題寫的楹聯;穿過門樓,迎面可見“云山在望”四字匾額,出自譚延闿之手——據說當年站在這里,抬眼便能望見白云山的黛色山影,景致開闊。
如今,頤養園的10余棟別墅洋房仍保存完好,其中最西端的“漁廬”,是島上現存最早的樓房,其建成年代甚至早于頤養園。它原是民國時期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魏邦平的別墅,其西側墻壁上嵌著康有為女弟子、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的 “靜廼壽”石匾。
“天風七子”掀美術革新
頤養園留存建筑中,最具藝術分量的是西角“天風樓”。這座黃綠小樓爬滿時光痕跡,北墻嵌關山月題“天風樓”云石牌匾,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奇峰在此寫下藝術革新篇章。

今日天風樓
1929年,身患肺病的高奇峰至二沙島頤養園療養,喜歡此地“樓臺疊翠,綠水一灣”,次年便在弟子的資助下建起新居,因江風常沐,遂名“天風樓”。小樓以四米長橋連接土堤,與周邊頤養園建筑群相映,成為文人雅士的聚點。
住進天風樓后,高奇峰閉門謝客,唯邀何漆園、趙少昂等弟子在此雅集課徒,“天風七子”的名號便由此傳開。他們融匯中西,將嶺南畫派的理念付諸筆端,創造出綺麗靈動又雅俗共賞的畫風。1933年春日,高奇峰率弟子于天風樓共繪《十分春色圖》。1932年之際,天風諸子合作《花鳥圖》祈愿山河同心,黃少強以《洪水流民圖》直擊時艱,將畫作售得的兩千銀圓悉數捐出賑災。高奇峰在天風樓駐留雖僅四年,卻奠定了嶺南畫派的重要一脈。他離世后,弟子們仍常聚于此。后來“天風七子”多赴海外,將嶺南畫派畫風遠播海外,形成廣泛影響。2002年,天風樓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靜靜矗立在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的一隅。從這里誕生的“敢為人先”的藝術精神,成為二沙島文藝基因的重要源頭。
頤養園不僅是療養勝地,更在抗戰時期成為中共地下黨的秘密聯絡點。
因二沙島曾設水上機場,可經水路或飛機快速離開廣州,許多政要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梁培基也常在這里款待梅蘭芳、謝冰心、廖夢醒等文化名人。
這座雅致園林的底色,始終是家國情懷。梁培基本人赤誠愛國,子女們也紛紛投身抗日救國運動。據廣州地方志記載,1941年,中共北江特委派梁培基女婿王磊回穗建秘密據點,選中頤養園。在頤養園,王磊為游擊隊籌資金、購藥品;還開辦黨的培訓班,培養進步學生、教師,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結業后或留穗斗爭,或赴游擊區。
體育航母
新中國成立后,二沙島的命運也迎來關鍵轉折,蛻變為孕育體育冠軍、見證中國競技體育成長的“冠軍搖籃”。
為“奧運夢”建訓練基地 誕生中國體育多個“第一”
1952年,中國代表團雖獲赫爾辛基奧運會參賽資格,卻因籌備倉促未能踏上賽場——彼時還沒有供國家隊系統訓練的完整場館。1956年墨爾本第16屆奧運會籌備啟動,因廣州氣候與墨爾本相近,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國家體委斥資200萬元(這在當時堪稱“巨款”),決定在二沙島打造專屬訓練基地。
場館設計以當時世界體育設施的標桿——匈牙利布達佩斯體育島為參照。工程于1955年動工,歷時一年零八個月,1956年9月正式交付。基地建成之初不通陸路,也沒有橋,只能以小舟擺渡。后來為方便出入,搭建了一座步行橋,如今,那座小橋已隨著二沙島的通車不復存在。
基地最初定名“廣州國際體育俱樂部”,交付時更名為“廣州體育俱樂部”。它的規模與功能,在當時堪稱“國內前所未有、國際罕見”:可同時滿足田徑、游泳、足球、乒乓球等20多個項目的全天候訓練需求。據廣東省體育局原局長董良田回憶:“這些設施當時在全國范圍內,是數一數二的?!?/span>
盡管中國最終未參加1956年奧運會,但這座占地約20萬平方米的基地,卻成了廣東運動隊的“家”,更誕生了眾多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
標志性場館藏著熱血記憶 體育故事講述突破與傳承
基地建成之初的兩座標志性場館——露天跳水臺與一號足球場,不僅是訓練場地,更藏著一代代體育人的熱血時光。
露天跳水臺
中國跳水的“活文物”
在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一隅,一座混凝土露天跳水臺靜靜矗立,董良田直言它是“中國體育史上的活文物”。這座跳水臺與基地同年建成,完全參照匈牙利模式設計,設有1米板、3米板,以及3米、5米、7.5米、10米跳臺,是當時國內頂尖的跳水訓練場地。

當年的二沙露天跳水臺,如今已成“地標”。
說起它的故事,繞不開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經典彩色體育片《女跳水隊員》。影片主取景地雖在湛江,但二沙島的這座跳水臺與露天跳水池,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拍攝地。片中教練“周賓”的扮演者,正是曾8次斬獲全國冠軍的廣東跳水名宿黎振德,他那句“周賓不行了,但我要讓千萬個周賓飛上天”的臺詞,至今仍激勵著后輩;而影片里專業流暢的跳水動作,實則由鄭觀志等名宿親自上陣完成。
陳肖霞、李宏平、譚良德等跳水名將,早年都曾在這座跳水臺上“摸爬滾打”。每年3月的廣州,珠江水溫僅十幾攝氏度,冰涼刺骨,但為備戰4月的全國比賽,運動員們仍咬牙頻繁下水。更艱苦的是,當時的跳水池沒有排水設備,一年積累的淤泥能達半米深,每到清理季,工作人員都要搬來大型抽水機“大動干戈”,才能讓泳池恢復清澈。
1985年,二沙島室內跳水館建成,10歲的余卓成從新會來到廣州,進入廣東跳水隊集訓。數十年后,新跳水館走出了一位又一位世界冠軍;當年站在跳水臺下仰望的少年,也完成了華麗蛻變——從中國首個世錦賽男子3米跳板冠軍(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世錦賽和世界杯中集齊所有男子跳板項目6枚金牌的運動員),到轉型裁判、管理者,帶領廣東省技巧蹦床項目沖刺獎牌……二沙島的體育故事里,始終流淌著熱血、突破與傳承的基因。
一號足球場
廣東足球的“見證者”
1956年建成的一號足球場,是廣東足球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印記。董良田曾回憶,當年這座球場有個特殊的“打擂臺”規則:贏球的隊伍留下守擂,輸球的隊伍則必須離場,他和隊友們“每每以能堅守一號場為榮”。

二沙一號足球場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號足球場還是國家隊集訓的重要場地,其中最令中國足球人津津樂道的,是國足與朝鮮隊在此進行的兩場友誼賽。當時的朝鮮隊實力強勁,曾在1966年世界杯上淘汰意大利隊挺進8強,比賽瞬間點燃了廣州球迷的熱情,不少球迷為近距離觀看比賽竟直接從珠江兩岸游泳“偷偷”登島。
“人生能有幾回搏” 運動員全力以赴備戰全運
近日,記者走進二沙體育訓練中心,道路盡頭的標語墻格外醒目——“人生能有幾回搏”。這不僅是從這里走出的我國首位世界冠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的名言,更成了一代代二沙運動員的精神坐標。眼下正值全運會備戰關鍵期,即便在國慶假期,訓練中心里仍是一派火熱景象,運動員們的目標格外堅定:“沖上全運會領獎臺!”

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擊劍隊員刻苦訓練
乒乓球訓練中心內,20多張球臺幾無虛席,隊員們反復打磨著每一個動作細節:發球的弧度要再精準些,接殺的節奏要再快半拍,哪怕是握拍的力度,都要反復調整到最佳狀態。這樣的高強度訓練,他們每天要堅持6小時,每周還有兩個晚上要加練,球臺旁的汗水,是他們對“拼搏”二字的最好詮釋。
擊劍場館內,墻上掛著“寶劍一出,誰與爭鋒”標語,劍刃交鋒的脆響此起彼伏??照{下的記者站立片刻便覺微涼,而運動員們厚厚的擊劍服卻已被汗水浸透,貼在后背上。場中兩位佩劍隊員正激烈對戰:左腳猛踏弓身,劍尖“唰”地探出,精準抵住對方劍刃,攻防轉換間動作干脆利落;對戰稍歇,兩人摘下護面,額前的頭發已被汗水打濕,緊緊貼在額頭——他們正是廣東擊劍隊的名將許英明與周俊煒,他們用一次次對決訓練,延續著二沙島的熱血傳承。
“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體育明星的搖籃
近70年來,二沙體育訓練中心歷經多次更名:1971年6月改名為“廣東二沙頭體育訓練基地”,1972年改名為廣東省體工隊,1993年命名為廣東省職工體育運動技術學院,2000年更名為廣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2013年最終定名為“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這里的場館風格堪稱“體育建筑博物館”:既有民國時期的洋房別墅、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體育設施,也有改革開放后新建的標準化場館、21世紀落成的現代化設施。如今,它可同時為田徑、游泳、舉重、體操、擊劍、羽毛球等16個項目提供專業訓練的條件。
近70年來,這里走出31位奧運冠軍、超200位世界冠軍:從“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到“亞洲飛人”蘇炳添,其中最耀眼的,當數二沙島的“四件寶”——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創造者、舉重運動員陳鏡開,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中國第一個游泳世界紀錄創造者戚烈云,中國第一個跳水世界冠軍陳肖霞。他們是中國競技體育突破的縮影。
文藝綠洲
提起二沙島,人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密集的文化坐標:星海音樂廳的流線型穹頂、廣東美術館的白墻展窗、嶺南會展覽館的典雅庭院……從高雅藝術到大眾文化,從歷史文脈到當代創新,這里早已成為一座流淌著藝術基因的“文藝之島”。
廣東美術館 島上首個公共文化建筑 當代藝術“前沿陣地”
初秋的二沙島,文藝氣息與江風交織。今年7月,首屆“粵藏粵美——廣東省美術館館際典藏精品展”在廣東美術館啟幕,展出關山月、何香凝等粵籍名家的筆墨,齊白石、傅抱石等大師的經典,喻紅、丁乙等當代先鋒的探索之作,引發觀展熱潮,其中不乏像潘老師這樣的“老粉絲”。
“我和廣東美術館的緣分,算下來已經16年了?!鄙頌槊佬g老師的潘老師,大學時便是美術館的???,“現在一個月還會來兩次,這里是我除了單位之外去得最多的地方?!?016年,她從“觀眾”進階為“志愿者”,每周都會來美術館開設藝術課,教市民繪畫。談及對美術館的印象,潘老師語氣里滿是認可:“這里的公共教育做得特別用心,不只是掛幾幅畫那么簡單——會用立體裝置、影像視頻還原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還會講解作品背后的情感與思考,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而是用親民的互動形式,讓大家真正‘觸摸’到藝術。”
這份“專業與親民并存”的特質,從廣東美術館誕生之初便已刻入基因。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美術館作為島上首個公共文化建筑破土動工。那時候國內美術館的概念還很模糊,大多場館只是“群藝館”“展示廳”的定位,館方卻在建館之初便明確“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教育、交流、服務”六大功能,這一前瞻性定位為其奠定了行業標桿地位。
作為華南地區當代藝術的“前沿陣地”,廣東美術館最亮眼的成就,莫過于打造了“廣州三年展”“廣州影像三年展”兩大國際文化品牌。曾任館長的王璜生坦言,首屆廣州三年展以“中國實驗藝術10年”為主題,本身就是一次“破冰”:“當時沒有任何官方美術館敢正面聚焦中國實驗藝術,我們是第一個系統梳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鋒藝術脈絡的機構,這一舉動立刻吸引了國際藝術界的關注,也直接奠定了美術館后來的行業影響力?!遍_館至今,廣東美術館始終以“引領業界風潮”的姿態,舉辦一系列重磅展覽:從梳理嶺南美術百年歷程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到致敬時代的“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諸多展覽中,單展最高參觀人次突破10萬,成為廣州文化圈的“現象級事件”。
中山大學教授馮原曾指出,廣東美術館是中國地方美術館發展的重要代表,它已超越“展覽空間”的定義,成為華南地區的文化“地標”。
星海音樂廳 藝術殿堂“高而不貴” 音效達到世界一流
若說廣東美術館是二沙島的“視覺盛宴”,那星海音樂廳便是這片土地上的“聽覺殿堂”。這座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命名的藝術建筑,于1998年6月13日——冼星海誕辰之日正式啟用。自北向南眺望,整座建筑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天鵝,線條輕盈靈動;從西往東俯瞰,又似一架平臥江畔的鋼琴,白色外立面與珠江碧水相映,仿佛隨時會奏響流淌的旋律。更令人稱道的是其內部聲學設計——國內最好的純自然聲演奏廳、東南亞最大的巨型管風琴、全國第一臺羽管鍵琴、約1.83秒的混響時間……時至今日,各種劇院和音樂廳在全國遍地開花,星海音樂廳仍擁有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聲學設計,并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專業音樂廳之一。

星海音樂廳遠景
1998年的首演之夜,注定成為廣州文化史上的難忘時刻:廣州交響樂團與鋼琴家孔祥東、歌唱家鄭詠等藝術家聯袂獻藝,《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激昂旋律、《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恢宏樂章,一同響徹珠江夜空?!拔覀兞辛藗€‘拔草清單’,上面有全球排名前20位的交響樂團名單,然后一個一個去找去談,包括全球知名的指揮大師、獨奏大師,我們都要‘按圖索驥’?!睆V東省星海音樂廳原主任劉瑩回憶,1999年,星海音樂廳落成后還不到一年時間,就迎來了首個世界名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這是該團首次來華演出,最后一站駐足廣州,在星海音樂廳連演兩場。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讓臺下觀眾一邊流淚一邊合唱,場面令人動容。從此,星海便開始了“開掛”的旅程,洛林·馬澤爾、肯尼·基、弗蘭茨·威爾瑟-莫斯特、吉里·貝洛拉維克、克里斯蒂安·蒂勒曼、阿什肯納齊……一眾如雷貫耳的國際音樂大師,紛紛在星海與廣州觀眾見面。數十年間,這里始終是世界頂尖藝術力量的聚集地。
難能可貴的是,星海音樂廳始終踐行“高而不貴”的理念,“年度音樂大賞”邀來維也納愛樂、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等頂級陣容,卻堅持設置百元內親民票價;“周末民樂坊”聯合廣東民族樂團,以80元公益票讓老廣近距離感受粵胡、高胡的韻味;“星海會講座”則邀請音樂人拆解創作密碼。也正因如此,“喝早茶的老廣走進音樂廳”不再是新鮮事,而是成為廣州文化生活的常態。
每逢金秋,各種戶外音樂會會讓二沙島變身“音樂島”,各式演出密集登陸全島,從音樂廳內的演奏變為珠江邊的免費露天表演。市民可靜坐江畔,任江風裹挾著月色與旋律,在自然與藝術的交融中,感受廣州獨有的浪漫文化圖景。
詩意宜居
體育熱血與文藝雅致,最終融入二沙島日常,成為廣州人的“都市綠洲”。它是精神棲息地,更是煙火與詩意并存的生活空間。
“二沙頭”更名為二沙島 煙火與詩意并存的空間
這里無市中心的喧囂,只有慢生活的優雅。清晨,老人在碧道散步打太極,午后年輕人帶野餐墊曬太陽,傍晚家長帶娃看日落,遇訓練歸來的運動員,孩子興奮揮手?!白蠲赖氖顷柟夂途G植。”兩年前在二沙島安家的陳女士,每天沿碧道散步,煙雨路、春曉街等詩意路名與嶺南秀色相映,每一眼都是風景。
這份宜居質感,是數十年城市建設的精心雕琢。1985年,站在廣州大橋西望,二沙島還是一派鄉野風光——僅有體育訓練中心零星散落于果林、菜畦與蓮塘之間。隨著廣東美術館、星海音樂廳等文化地標相繼規劃,“二沙頭”這個舊名漸漸與新的城市定位不符。1989年,廣州市地名委員會正式宣布更名為“二沙島”,取消夏源大街、沙地大街等舊稱,從數十套方案中敲定以新舊“羊城八景”為道路命名。
宜居硬件的升級同樣步履不停。20世紀80年代末,二沙島啟動全面規劃,島上住宅多為低層洋房,以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規劃理念,實現了建筑與公園、碧道的自然相融,如今已成為廣州宜居范本的代名詞。
作為“珠江觀光休閑帶”的核心段落,二沙島早已織就一張“便捷+賞心”的生活網:步行過海心橋,便可直達廣州塔俯瞰夜景、漫步花城廣場;發展公園、傳祺公園、體育公園、宏城公園、藝術公園這五大綠地,與7.3公里環島碧道相擁成趣,構成“兩環五園”的景觀格局;2025年廣州地鐵12號線的開通,更讓這座江心島接入軌道交通網絡,靜謐與便捷達成完美平衡。
二十余年的開發開放中,二沙島的體育基因從“專業競技”延伸至“全民休閑”。周末的島上,跑步、打球、露營的人群構成珠江畔最鮮活的風景線,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的舉措,讓“全民運動”理念深深扎根。2020年10月,改造后的二沙島體育公園正式開放,成為廣州首座智能體育公園——這片約5.2萬平方米的場地,通過科學布局運動區域與智能設備,讓市民在綠意中享受科技賦能的健身體驗,如今每日客流絡繹不絕,成了名副其實的“運動樂園”。
位于島中心的發展公園每到周末便熱鬧非凡,海印足球場、“廣州最美賽道”5公里緩跑徑等設施,為大眾提供了多元運動選擇。晴瀾路段的碧道更是熱門打卡地,“看著江邊落日跑步,工作帶來的疲憊一下子就散了!”街坊們的點贊,正是二沙島休閑體育功能持續優化的生動注腳。
體育活力更在向產業延伸。根據規劃,二沙島周邊3平方公里區域將依托“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互聯網”業態,以“六星六環”布局升級為“多功能國際運動休閑島”——“六星”涵蓋體育公園、藝術公園等六個智慧體育公園,“六環”包含外環及各公園獨立緩跑徑,智能健身“珍珠鏈”的嵌入,將讓這里成為灣區體育休閑的標桿。
這座珠江上的“體育航母”與“文藝綠洲”,這片藏著歷史底蘊與未來期許的江心碧島,正以“文武雙全、動靜相宜”的姿態,續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二沙島
路名之美
大通路、煙雨路 延續宋元“大通煙雨”千年古韻
晴瀾路、晴波路 倒映“珠江晴瀾”“珠水晴波”的江天勝景
春曉街 藏著“藥洲春曉”的雅致
潭月街 浸潤“鵝潭夜月”的浪漫
漁唱街 留存“荔灣漁唱”的閑情
砥柱街 借“琶洲砥柱”的意象,寄望體育訓練中心培育體壇棟梁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