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集人文紀錄片《珠江》研討會在京舉行 《珠江》全網播放量已超1.7億
11月24日,八集人文紀錄片《珠江》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紀錄片《珠江》展開深入研討,對其思想內涵、藝術價值、創作水準及社會影響給予高度評價。
與會專家認為,紀錄片《珠江》填補了中國大江大河電視紀錄片的“珠江”空白,不僅追溯歷史,更映照當下,既大氣磅礴又充滿煙火氣,引發觀眾“同飲一江水”的情感共鳴,展現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作用。
本次研討會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辦。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一級巡視員胥加仕,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新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主任梁紅出席研討會并致辭。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中國廣電聯合會會長范衛平,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陽天,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陳小銳等參加本次研討會。

藍天白云下的珠江美景。

立足珠江生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廣州市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兩年來,《珠江》主創團隊和工作專班本著“出精品、攀高峰”的追求,全力以赴投入紀錄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市委宣傳部充分尊重主創團隊的創作自由,同時提出了四條原則性、指導性的意見:
一是政治站位上要有高度。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守護江河文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重要論述,確保紀錄片創作的正確方向。二是內涵挖掘上要有深度。把珠江流域的千里山脈、水脈與千年文脈、商脈串聯起來,既拍出一條美麗珠江,更拍出一條歷史珠江、文化珠江、商貿珠江、煙火珠江,立足珠江生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三是地域覆蓋上要有廣度。珠江全長2320公里,覆蓋范圍包括云、貴、湘、贛、桂、粵六省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紀錄片在立足廣州這座珠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基礎上,要充分輻射和觀照到整個珠江流域,體現廣州為大江大河立傳、為國家文化建設作貢獻的格局和擔當。四是藝術表現上要有亮度。作為江河題材的紀錄片,要適應多媒體特別是新興媒體傳播規律,不僅要注重整體效果,而且每個段落、每個切片都要能成為精美的傳播產品,能夠在網絡上產生大流量,贏得各個層次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切實把《珠江》打造成為一部現象級的電視藝術精品。
為落實國家“江河戰略”提供可借鑒的生動實踐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人類逐水而聚,文明因水而興,江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載體,更是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珠江是我國南方的母親河,涉及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湖南六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環北部灣城市群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福地。
相關負責人指出,今年6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部署深入實施國家“江河戰略”,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要求以流域為單元,傳承弘揚水文化,推動水文化繁榮發展,在這個背景下,推出大型人文紀錄片《珠江》恰逢其時,意義深遠。紀錄片生動展現了水利樞紐工程、廣東供水工程、珠江河口等景觀,為落實國家“江河戰略”提供了可感知、可傳播、可借鑒的生動實踐。
下一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將積極聯合流域內各省區和有關方面,以《珠江》紀錄片為契機,推動水文化繁榮發展,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持續貢獻珠江水利力量。
廣州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楊露表示,《珠江》首播的成功是一個開始,廣州臺也已經啟播,接下來還會登陸愛奇藝、鳳凰衛視等平臺。《珠江》的播出,其意義已經超越了單一的影像成就,更是奏響了宏大的IP序章,從熱播作品到活態文化符號是未來我們要深挖的。
“從紀錄片開始,我們要挖掘可持續、可生長、可鏈接的文化符號,讓珠江故事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影像的生命在于不斷生長,我們也致力于開發出符合新媒體語境的短視頻內容,讓《珠江》的敘述持續年輕。讓我們共同托舉,讓珠江的文化煥發出更璀璨的光芒,為更好講述中國故事,為推動文明互鑒奉獻一份堅定的力量。”楊露說。
向下扎根 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作為總導演,我深感責任重大。在這次創作過程中,我們團隊始終秉持打造一部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這個核心目標。”談及紀錄片《珠江》的創作理念,總導演徐潔表示,創作團隊的核心思想是緊緊圍繞珠江作為“面向大海的開放之河”這一歷史與現實的定位,突出她所承載的開放、包容、務實的精神,并深刻挖掘其先鋒性、實驗性對當下和未來的引領力。思想提煉層層遞進,確保論述準確、深刻且具有現實意義。
徐潔表示,《珠江》側重于文化的開掘,要把珠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價值定位、文化積淀表現出來。同時,又擁抱煙火氣和人文溫度。“我們堅定地向下扎根,鏡頭不僅捕捉珠江的壯闊,更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早茶的熱氣、粵劇的婉轉唱腔、珠江流域的水上生活、大灣區青年的雙城日常……讓‘紀實的親和性’作為作品的底色。我們聚焦‘人’,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的變遷。”
“在現實和歷史的定位方面,我看到了一條面向大海的珠江,商貿是主線,開放、包容、務實。在珠江的時代意義方面,我看到了珠江具有時代的先鋒性、敢想敢干的實驗性、生活方式的不可或缺性。”徐潔說,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成章的單元。以點帶面,重點呈現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廣州,同時帶出全流域的面貌。
徐潔表示,當創作團隊選擇打破“地理志”框架,從地理線性到文明脈絡,用開放使命串起歷史與現實的表述時,對于具體創作的導演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要以這條江為軸,并在這個維度上形成多個平行時空。這種在整體敘事結構中,采用“散點透視”而非“焦點敘事”,允許多線索、多時空跳躍的敘事方式,是創作之初就確定的創新突破點。
徐潔表示,《珠江》采用多時空線索并置,體悟與講述交織的風格樣式。這樣既不陷于紀實性地講故事中,又不是一味地用空鏡泛泛而談,而是在故事表達中相互交融、互為表里。創作團隊不僅注重思想認同,更重要的是珠江流域人民的情感認同,生活方式的認同。“我們注重人物的情緒反應、精神層面的情感流露。鏡頭語言努力與表現對象建立一種交流關系、一種真誠的‘點贊’視角——讓觀眾感受到珠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符號,她就流淌在人民真實的笑臉、日常的生活與共同的血脈里。”
徐潔指出,《珠江》的創作,是一次對國家級平臺紀錄片如何兼具思想性、文化性、藝術性的深度探索。它以扎實的學術性為骨架,以真摯的人文溫度為血肉,以創新的視聽表達為羽翼,最終指向對珠江文化開放、包容、務實這一核心價值的深度開掘與未來引領。
看懂《珠江》 熱愛珠江
《珠江》是中國首部全景式梳理2320公里珠江的人文紀錄片,以海事為中心、商貿為主線,生動記錄了珠江流域的生態和社會變遷。該片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聯合出品,廣州市廣播電視臺與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制作,自2025年11月9日至16日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以來,在業界和觀眾群體中引發熱烈反響,讓更多的人了解珠江、熱愛珠江。
截至11月23日20時,該片全網播放量超1.7億;微博相關話題在全國多地登上熱搜榜,閱讀量突破1億;躋身B站紀錄片頻道“熱門推薦”第二位,并連續三天獲首頁焦點推薦。
四大亮點 煥發光彩
原創音樂
《珠江》根據每一集的主題專門創作了歌曲,為各集賦予了獨立音樂標識。詞曲作者將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旋律肌理,每首作品都承載著對珠江人文的鮮活注解。插曲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深度綁定,為人文紀錄片的情感表達帶來新意。
科技賦能
成片為追求寫意性表達,采用新技術360度時間凍結陣列拍攝去表現歷史人物故事、超清陀螺儀航拍及穿越機代表不同視角、8k超高清攝影,連同AI元素、動畫包裝,調動多視覺效果來推進全片的節奏和時代感,讓觀眾時刻沉浸在一個充滿視覺張力的珠江之中。
影像美學
影像實現上,追求高度辨識性的美學風格:在敘事簡省的前提下,游走于現實與想象、當下與歷史之間,并挖掘了大量鮮活事例,去服務于主題表達。
解說升華
精心打磨解說詞,力圖在準確傳遞思想、信息的同時,兼具文學性和感染力,成為結構敘事、升華主題的有機部分。《珠江》邀請李立宏老師擔綱配音,持續強化文化大片的風格氣質。
我們的核心思想是緊緊圍繞珠江作為“面向大海的開放之河”這一歷史與現實的定位,突出她所承載的開放、包容、務實的精神,并深刻挖掘其先鋒性、實驗性對當下和未來的引領力。思想提煉層層遞進,確保論述準確、深刻且具有現實意義。
——總導演徐潔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