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紀錄片升華為“時代算法白皮書”
11月24日,八集人文紀錄片《珠江》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研討會。與會專家盛贊《珠江》以“有流量、有創新、有活力”的突破性表達,填補了行業空白,不僅重塑了江河紀錄片的認知框架,更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部記錄文明動態生長的“軟實力檔案”。
硬核解讀:跳出地理場景為時代做檔案
“提到江河題材的紀錄片,大家常常會浮現出優美風光、慢悠悠的歷史故事。《珠江》打破了這種印象,跳出了單一地理描述的局限,搭建起‘流域—國家—全球’的多維鏈接,這種創新不只是手法上的突破,而是升級成了可復制的‘方法論’,成為推動行業認知升級的‘一種力量’。八集紀錄片《珠江》在大江大河紀錄片的歷史上填補了空白。”中國廣電聯合會紀錄片專業委員會會長趙捷盛贊《珠江》是一部有流量、有創新、有活力的好紀錄片。“《珠江》第一次跳出以往單一地理場景的描述。這部片子雖然以珠江為切入口,但沒有就珠江說珠江,而是關注它與中國、與世界的連接,這種創新的視角,非常真實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為時代做檔案。”
趙捷表示,傳統江河紀錄片把河流當成被觀察、被描述的“舞臺”,要么演自然史詩,要么講人文悲歡。《珠江》創新的地方在于第一次把珠江從“舞臺”變成了有能動性的“主角”,一個持續運行、不斷升級的“文明操作系統”。
趙捷認為,傳統江河紀錄片的邏輯是講“江邊發生了啥”,堆風光、人物、事件,最后形成一部“歷史相冊”。而《珠江》沒有,其核心是揭秘“珠江為啥是這樣,未來能引領我們去哪”。不滿足于說“珠江美、歷史長”,而是深度拆解其底層運行邏輯,把紀錄片做成了“時代算法白皮書”。
“比如第一集《那片綠色》中,沒有羅列山脈、雨林,而是按‘系統啟動’的邏輯來,先講地理構造這個‘硬件基礎’,再講水系氣候的‘驅動動力’,最后說產業文明的‘應用軟件’。這么梳理一下,珠江能孵育出大灣區這枚‘金蛋’,就不是偶然,是這個文明系統自然運行的必然結果,其時代價值顯而易見。”趙捷說,而第六集《廣交天下》,其“解碼邏輯”更是極致,沒停留在廣交會的熱鬧場面和抒情上,而是通過廣交會這個窗口,拆解中國工業化的“源代碼”:從產業鏈的組織邏輯,到供應鏈的流通邏輯,再到價值鏈的增值邏輯,一步步講清“中國制造”這臺精密機器是怎么組裝、調試、高效運行的。這種硬核解讀,讓江河紀錄片第一次有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深度。

廣交會開幕儀式上的舞龍表演。
核心功能:連接世界的“物理接口”
趙捷表示,如果說敘事哲學創新是“內核升級”,那認知框架創新就是《珠江》搭建的核心功能。把珠江看作“文明操作系統”,它的核心功能就是“連接”與“轉換”。紀錄片用八集內容,把這個核心功能講得明明白白,讓我們對珠江的認知從“一條河”變成了“一個接口”。
“第二、三集用大量史實證明,珠江從來不是中國的‘終點’,而是連接世界的‘物理接口’。古代把絲綢、瓷器變成全球商品,近代把海外科技、制度變成本土養分,妥妥的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先行者’。”趙捷說,看片子有感而發,正是因為該片潤物細無聲,這種潤物細無聲,猶如思想的滴灌,而不是漫灌。
趙捷坦言自己最喜歡第四集《西來初地》,這一集展現了珠江作為“文化編譯器”的角色。面對西方文化,它沒讓中西對立,而是融合出全新的“珠江文化”,就像先進操作系統能兼容不同軟件還能優化性能,這種融合智慧至今還有借鑒意義。

西來初地牌坊。
說到第八集《橋通未來》,趙捷說,這里的“橋”不只是物理連接,更是從工業文明到數字文明的轉換象征。珠江又一次當起引領者,把傳統商貿升級為未來的人才、數據、金融流通,讓我們看到古老流域的無限可能。

南沙大橋。
動態記錄:展現大灣區的蓬勃發展
趙捷表示,《珠江》在記錄時代檔案上也有突破。為時代做檔案,容易陷入的誤區是只拍“成功果實”,把紀錄片拍成“成就展”。但《珠江》的高明之處在于,記錄“生長的過程”,這種動態記錄讓它的檔案價值超越了時空限制。它記錄“未完成”,粵港澳大灣區還在建設中,紀錄片沒有回避這種“正在進行時”,真實展現了大灣區的蓬勃發展,成了一份獨一無二的“動態檔案”。
趙捷說,很多紀錄片還在講“建成了港珠澳大橋”,而《珠江》通過“橋”的意象,講清了“連接、協同、創新”的發展哲學。港珠澳大橋的意義不只是工程本身,更在于它代表的發展理念。
談及第七集《江邊啖食》,趙捷說:“看似講美食,實則記錄價值觀的堅守與升華。在社會飛速發展中,珠江流域的人們沒有迷失在物質追求里,始終堅守‘以人為本’,追求‘優質生活’,這種精神記錄填補了時代檔案的空白,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軟實力檔案。”

市民在江邊品嘗美食。
趙捷坦言,《珠江》的創新,終極意義是完成了一次認知上的“祛魅”與“賦魅”。它“祛魅”的,是我們對江河“只當母親河、風景線、歷史載體”的單一認知;它“賦魅”的,是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江河,特別是珠江,是動態的、智慧的、有強大連接轉換能力的文明生命體。
說到底,珠江的故事從來不是一條河的故事,而是一個文明系統通過持續開放、連接與創新,不斷升級并影響世界的故事。這不僅填補了紀錄片歷史的空白,更給我們理解中國當下發展路徑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未來文明走向,提供了深刻又有力的框架。《珠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作出了特殊貢獻。
專家觀點
1.《珠江》建構了一個理解當下中國南方巨變的“水脈”與“文脈”敘事框架,在紀錄片發展史上將占據什么樣的重要地位?
文藝評論家、《文藝報》藝術評論部編輯許瑩:在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紀錄片人對長江、黃河有著無盡的繾綣與敘說,但我們一直欠珠江一個足夠有分量的紀錄片表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樣一部作品的誕生,進一步促進國產紀錄片河流表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差異化格局。《珠江》準確地將視角錨定在開放、包容和未來,是站在經濟全球化與新時代背景下,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大力弘揚。
2.《珠江》“以小見大”“以水喻人”的敘事手法,在展現珠江“開放之河”“文明之河”特質時,產生了怎樣的獨特藝術效果?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宏:《珠江》完成了一次關鍵性的主題躍升,沒有將自己定位為又一條內陸文明的母親河,而是旗幟鮮明地提出珠江是中國通向世界的文明通道,將河流的歷史從地理的敘事上升為一部開放與交流的文明互鑒的動態史詩,從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到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這一主題被一以貫之,賦予了該片極強的現代性和對話性。
3.《珠江》在呈現多元文化圖景時,其成功之處是什么?
中國廣電聯合會會長范衛平:《珠江》是一部優秀的、現象級的、獨具特色的、帶有煙火氣的大型人文紀錄片。該片首次將珠江流域的山脈、水脈與千年商脈、文脈以及人脈融入統一敘事當中,串聯起嶺南文化及流域內多元民族文化的發展脈絡,既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又體現了不同民族間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
4.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珠江》為我們理解大灣區的人文根脈與生態基底提供了哪些關鍵的連接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向云駒:《珠江》在粵港澳大灣區敘事中體現了海納百川的文化底色。事實上,大灣區文化創新活躍度也超過了其他地區,廣東的音樂創作、電視劇緊跟時代進程,很多反映鮮活改革歷史的優秀作品都來自此處。紀錄片將珠江天然的入海發散性,與珠三角地區整個文化、歷史的廣泛性、開放性聯系在一起。
5.《珠江》對于探討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如何守護我們的母親河,提供了怎樣的人文視角與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新聞與傳播研究室主任冷凇:《珠江》從水利出發,把文化、文明、文教、文創各方面都連接到了一起,港口是經濟節點,灣區城市是產業節點,社區是文化節點,做到了多中心、多節點并行。我們從片子中可以看到海貿的路線、工商業的通道、人口的遷徙和文化的擴散,珠江的價值不在于流經了哪里,而在于本身諸多要素的流動變成了流淌的文明。
《珠江》很難得的一點是,從潮流范和煙火氣里看崇高美。特別是通過一煲老火湯、江邊閑坐、濕地騎行等,把嶺南文化的開放、務實、通達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連接了煙火氣和崇高美。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