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門問策聚合力 廣納賢言謀發展
匯三江、聚九脈、八門入海,擁有1800多年海運史、180多年現代造船史、近100年海洋科研史——廣州這座浸潤著深厚海洋基因的千年商都,正以“向海圖強”的姿態謀劃海洋經濟新未來。
“十四五”期間,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在海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合作交流等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立足這一堅實基礎,在廣州市海洋強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廣州圍繞海洋經濟“十五五”規劃編制于近期組織系列開門問策活動。其中,專家咨詢會匯聚國家部委、科研院所、高校及行業龍頭企業資深專家,為高質量發展路徑“把脈支招”。
對接國家戰略 以“四化”趨勢為錨 打造深海經濟高地
“海洋經濟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深海化將是未來核心趨勢。”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雙建在咨詢會上明確指出。他建議,廣州應主動承接國家深海戰略——依托當前在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深海探測等領域的積累,進一步培育上下游產業鏈,打造全國領先的深海經濟發展高地;同時加快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海洋實驗室分中心、深海技術創新中心等落地廣州,并活用海洋專項債券、綠色基金等藍色金融工具。
目前,廣州在深海裝備研發、海洋油氣開發等領域已形成初步產業集群,南沙區更是集聚了一批海洋科技企業,為后續深海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破局與升級 全域思維引領 多領域發力塑優勢
面對海域面積有限、傳統產業發展受限的現狀,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祝理提出“全域發展”破局思路。他表示,廣州需構建“核心引領—圈層聯動—全域賦能”的空間布局,推動海洋經濟向全市域延伸;科技創新層面,可依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山大學等重大科研平臺,聯動深圳、珠海等城市組建海洋科技創新聯盟,共同承接國家深遠海重大項目;產業融合上,重點推動“海洋+先進制造”“海洋+現代服務”融合,如將海洋裝備與汽車制造技術結合、發展海洋旅游與物流聯動業態,拓展海洋經濟增量空間。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則強調,要將海洋經濟打造成廣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具體需遵循三大原則:強化大灣區協同、聚焦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綠色轉型。在產業培育上,推動船舶制造、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升級,同時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電等新興產業全鏈條集群建設;科技創新方面,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海洋領軍企業;開放合作上,以南沙自貿片區、南沙國際航運樞紐為載體,深化與港澳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資源互補,提升廣州海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
特色與創新 聚焦細分領域 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領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專家曾潤穎建議廣州走“科技融合、產業協同”的特色路徑。他表示,廣州可依托在冷泉生態研究、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等領域的科研與工程優勢,在現有項目中同步布局生物資源挖掘,獲取特殊海洋物種、基因等獨特資源,推動其在環境治理、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同時加快海洋生物產業標志性品牌打造,重點突破抗腫瘤、治療退行性疾病等海洋藥物研發,并對接“健康中國”戰略,發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保健品等細分產業。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主任盛松偉則從國際對標角度提出建議。他認為,廣州應借鑒休斯敦(海洋油氣)、新加坡(國際航運)、挪威(深海裝備)等發展經驗,立足面向南海的區位優勢,確立高附加值海洋產業發展目標。技術創新上,重點布局深遠海資源開發、海上風電升級、海洋牧場產業化,以及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新能源的規模化開發。
針對海洋裝備制造業這一廣州傳統優勢產業,中船海洋與防務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韓廣德提出系統升級方案。他建議,廣州需構建完善的海洋裝備科技創新體系,聚焦船舶綠色原材料、高端配套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聯動廣船國際、中船黃埔文沖等企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搭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重點爭創國家綠色智能制造平臺、深海裝備技術中心,加強央地企業合作,培育一批專精特新配套企業;優化產業布局,以廣州南沙、番禺等船舶制造基地為核心擴大產業集群,并推動珠江客運航線開發,拓展海洋裝備應用場景;此外,加快綠色轉型,打造“電動珠江”示范工程,開展電動、氫能等新能源船舶的試點應用。
在航運與貿易領域,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總經理水從山結合廣州港資源稟賦提出建議:一是培育大型大宗商品貿易企業,依托廣州港的鐵礦石、煤炭等大宗貨物集散優勢,形成“龍頭引領、要素集聚、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二是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航運聯動,聯合香港、澳門打造全球知名的航運會展名片,提升廣州航運交易平臺的全球化能級,推動海事服務、船舶維修等產業升級;三是推動船舶產業與航運業協同發展,完善船舶設計、制造、維修、租賃全產業鏈集群。
下一步,廣州將系統吸收各類建議,把專家智慧、行業訴求轉化為具體政策舉措和項目行動,以“向海圖強”的堅定姿態,加快建設海洋強市,為海洋強國建設及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