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下決心啃下城市更新這塊“硬骨頭”,出臺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規,落地全國首筆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如今,把握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契機,廣州推進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煥新城市面貌,讓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躍升,實現全運紅利全民共享。不僅如此,廣州還創新打造“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建成智慧城市運行中心,以“超級大腦”賦能超大城市發展。
頂硬上(形容面對重任時迎難而上的狀態。)
廣州花都集群街2號居民樓探索危舊房自主更新模式、破解資金難題的創新做法入選《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四批)》。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城市更新是系統性工程,涉及的利益主體眾多,資金量大,改造周期長,難度高。從城中村改造到老舊小區改造,廣州“頂硬上”,啃硬骨頭,近年來開創出一個個全國、全省第一,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
2025年7月,隨著復建區最后2棟村屋依法拆除,天河區冼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歷時15年全面拆遷“清零”。標志性時刻的背后,是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規《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提供的堅實法治保障。該條例自2024年5月施行以來,有力破解城中村改造拆遷難題,為超大特大城市解決治理難題、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參考的“廣州方案”。
《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只是廣州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個縮影。廣州以新的思路、新的舉措、新的魄力,重點突破城市更新資金籌措難、土地整理難等障礙,構建城中村改造“1+N+X”政策體系,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N”政策和“原拆原建”試點政策,搭建從總體規劃到專項政策、配套指引的系統體系。同時,注重分區施策、分類推進,堅決防止大拆大建、一拆了之。
2024年1月,荔灣區土地開發中心在石圍塘征拆現場開出全市第一張房票,被拆遷人可使用房票選購新建商品房。由此,廣州正式成為國內首個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機制的一線城市。廣州市出臺房票政策拓寬了拆遷安置渠道,滿足人民群眾對房屋安置的多樣需求,為超大特大城市推進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鑒。
2024年1月,廣州城市更新四大重點片區之一的羅沖圍片區,成功落地全國首筆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有效破解資金瓶頸,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關鍵資金保障,成為四大重點片區中率先開工的項目。
在城中村改造中,資金發揮著關鍵作用。廣州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的機制模式,探索利用專項債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拓寬改造資金籌集渠道,激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更新。最新數據顯示,全市謀劃推動的59個新模式城中村改造項目,52個拆除新建項目已實現首期安置房全面開工,累計開工建設約9.3萬套安置房,7個整治提升類項目穩步推進。
2025年10月,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四批)》公布。廣州花都集群街2號居民樓探索危舊房自主更新模式、破解資金難題的創新做法入選清單。該項目引導業主出資866.4萬元,對危房進行原址拆除重建,是廣東省首例業主“自主更新、自籌資金、原拆原建”的危舊房改造項目。
花都區集群街2號從滲水掉灰的樓梯樓,變成明亮方正的電梯樓,住房品質得到提升,折射出廣州城市更新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價值取向。近年來,廣州還出臺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及標準指引,聚焦水電氣路等民生事項,優先保障公共服務資源供給,補齊服務短板和民生弱項。
企理(整齊、有條理,可形容環境整潔美觀。)
廣州高標準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擦亮城市品牌,打造“企理”的城市面貌,實現“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廣州是一座善于“借東風”的城市。從六運會的天河體育中心帶動廣州“開荒”天河區,到九運會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進一步邁開城市東進步伐,再到2010年亞運會的海心沙開幕式奠定城市新中軸線……以城市建設帶動城市發展,借力重大體育賽事推動城市躍上新臺階,這是廣州一次次創新嘗試積累下來的經驗。
時間來到今天,為迎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秉持“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的理念,高標準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擦亮城市品牌,打造“企理”的城市面貌,實現“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城市品質提升工作聚焦“辦賽”核心、“會客”關鍵、“門戶”重點、“活力”指向、“綠色”底色,統籌推進道路、園林、河道、街區、照明、市容、美麗鄉村等8類共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悉心打造“匠心工程”,讓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躍升,實現全運紅利全民共享。
2025年9月底,廣州塔濱水大臺階煥新開放,原本功能單一、空間割裂的濱水區域,蛻變為集漫步、休憩、觀景于一體的立體生活場域;黃埔涌步行橋同步完工通行,有效貫通珠江沿岸慢行系統斷點,再添城市新地標。
這兩個都是閱江路(廣州大道—獵德大道)品質提升項目的組成部分,通過高標準重塑珠江南岸濱水長廊,拓展升級市民樂享的親水岸線,雕琢功能復合的“城市會客廳”,提升景區應急疏散能力,同時實現濱水區域功能與美學的雙重躍升,推動構建世界級濱水活力區。
廣州還以迎全運為契機,開展17個精致街區建設,優環境、提品質。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及周邊街區作為其中的標桿項目,圍繞大學城活力、開放、綠色等特點,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區”,兼顧賽時賽后利用,與市民共享辦賽成果。
今年9月開學季,廣州大學城的新生“喜提”了更精致的大學城:路面色彩絢麗,騎車的、步行的學生各行其道,新生即使拖著行李箱,也能一路坦途;美觀的綠化景觀、明亮的路燈,讓學生走夜路也能更舒心。
2025年9月底,“軌道上的大灣區”再提速,廣州東環城際、琶蓮城際開通,串聯白云機場、金融城、琶洲等重要商務區和交通樞紐。同時,地鐵13號線二期首通段、14號線二期首通段通車,加上6月底投入運營的地鐵10號線、12號線東段和西段,提供便捷的出行環境。市民游客通過搭乘城際鐵路,上午在廣州喝早茶,中午到佛山吃順德菜,傍晚再去惠州看日落,朝夕之間就能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
“城市大腦”
“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實現全方位賦能、全時域感知、全維度治理。
每一天,當體育西路地鐵站的閘機數據開始躍動,當街道上的自動駕駛車輛開啟新一天的運營,當寫字樓的智慧燈桿因天光漸明而自動調暗,廣州這座超大城市在這樣的“數字脈動”中蘇醒。繪制智慧城市新圖景,讓城市會思考,讓生活更美好。早在2020年,廣州創新打造“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建成廣州市智慧城市運行中心。
這個“超級大腦”能實現全方位賦能、全時域感知、全維度治理。全運賽事期間,廣州“穗智管”將啟動14類主題場景的智能預警系統。該系統接入全市42萬個物聯感知設備,實時監測交通、環保、安防等數據,每天處理數據超1.2億條。
數字化服務賽事舉辦方面,廣州賽區運行保障指揮系統(MOC信息系統)將為開幕式、賽事運行等提供平臺支撐。該系統充分利用了數據中樞平臺、視頻智感平臺等公共中樞平臺能力,展現了城市三維虛擬空間、融合通信、視頻調度等底座支撐能力。此外,“全運廣州”小程序融合穗好辦、志愿時等平臺的功能,為運動員以及廣大市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廣州多家體育場館煥發新活力,變身“智慧場館”。例如,在廣州體育館,場館入口的3D視覺閘機可在0.3秒內完成人證核驗,AR導航系統可以為觀眾實時導航,無障礙智能服務樁可以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導覽等服務。賽后,廣州體育館場館還將上線“智慧健身艙”系統,市民可預約VR訓練、AI體態評估等科技健身服務,讓市民享受智慧場館帶來的幸福感。
廣州智慧城市建設還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重構政務服務模式,依托“穗好辦”政務服務總門戶,建成“線上一網”“線下一窗”“熱線一號”互聯互通服務矩陣,實現政務服務高效協同、數據共享、標準統一,提供全齡友好、普惠便捷的城市服務。
指尖辦、掌上辦、家門口辦……如今,廣州市民的辦事習慣已悄悄改變,到身邊的“政務云大廳”即可辦成超2萬個服務事項,用一部手機可以辦理1萬多項服務事項,還可以實現一次同時辦理多個事項。
智慧城市的逐步實現,離不開數字“底座”的支撐。廣州5G網絡接入流量占比達63.08%,居全國前列;建設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其中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建成國內領先的千億級大模型服務體系,成為全球用戶最多、應用最廣的超算中心之一;建設“5G+車聯網”示范應用環境,開放測試道路單向里程約2500公里;在國內創新性地實現了基于“車路云城一體化”的城市感知新范式。如今,廣州智慧城市建設已然褪去數字與算法的冷峻外衣,化作觸手可及的便利與溫情。
老城市新活力·WOW答卷
1233
截至2025年8月,廣州完成改造1233個老舊小區。
2023年以來,廣州錨定“一年開局、三年攻堅、五年見效”總目標,打好“59個國家計劃項目”開局仗,多項數據居全國前列、全省首位。
目前,廣州老舊小區改造累計整治“三線”約3250千米,新增社區綠地和公共空間1543個。
針對老舊社區老齡化趨勢,廣州建設長者飯堂45處、日間照料中心32處,改造或增設老年活動室32處。
廣州累計新增室外兒童活動場所181處、室內兒童活動場所23處、兒童游樂設施395套。
廣州統籌推進道路、園林、河道等8類共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
秉持“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理念,廣州圍繞賽事場館周邊,推進30個場館周邊17個精致街區建設。
“穗智管”已對接全市40個部門共計115個業務系統,歸集城市運行數據超120億條。
廣州已開設市、區、鎮(街)三級“云窗口”302個。
老城市新活力·WOW印記
·2021年5月
廣州入選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一批試點城市。
·2022年
廣州市入選住建部智能建造試點城市。
·2024年1月
全國首批首筆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在廣州成功落地。
·2024年1月
廣州市荔灣區土地開發中心在石圍塘征拆現場開出全市第一張房票,廣州探索房票工作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由此,廣州正式成為國內首個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機制的一線城市。
·2024年5月
《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規。
·2025年6月
廣州統籌推進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煥新城市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