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穩妥有序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
今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明確“加快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錨定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同心協力、穩扎穩打,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政策脈絡一以貫之。隨著中國城鎮化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的必答題。
作為一座承載近兩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廣州正在區域協同的“大合唱”中謀劃自身發展。
大城之治,規劃引領。近年來,廣州不斷提升規劃引領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陸續出臺多部重磅規劃:《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展望2035年,廣佛全域同城化基本實現;《廣清一體化“十四五”發展規劃》致力于推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等領域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

廣佛已開通三條地鐵線路,兩地聯系更加密切。圖為廣州地鐵志愿者正在指引乘客。
面向未來,廣州正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引領作用,落實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深化廣深“雙城聯動”,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高質量一體化,增強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與兄弟城市一道寫好灣區大文章。
地理“多城” 生活“同城”
1小時同城化圈,2小時協同發展圈——廣州都市圈正越變越“小”,地理上的“多城”日益成為生活上的“同城”。
2024年,廣佛南環、佛莞城際相繼通車,與佛肇、莞惠城際實現“四線貫通”、公交化運營。一條258公里的城際大動脈,串聯起惠州、東莞、廣州、佛山、肇慶五市。佛山、東莞中心區納入廣州半小時通勤圈,肇慶、惠州中心區納入廣州一小時通勤圈,區域經濟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
更為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日常體驗中。旅客如今搭乘城際如同乘坐地鐵,隨到隨走,無須提前購票。乘客在佛山、惠州、東莞、肇慶,無須換乘即可快速到達廣州琶洲會展核心區、國際金融城及廣州白云機場。今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又有3條(段)城際鐵路和2條(段)地鐵開通運營。據介紹,新線路開通后,從廣州琶洲站出發,30分鐘內可達白云機場、佛山及東莞中心城區,60分鐘可達深圳機場、肇慶及惠州中心城區,90分鐘可達清遠中心城區。

9月29日,廣州東環城際、琶蓮城際、廣惠城際北延段通車,大灣區城際成網運行。圖為東環城際琶洲站。
“軌道上的大灣區”仍在加速。據介紹,廣州地鐵集團年底前還將開工建設佛穗莞城際,同時接管運營穗莞深城際,開通廣清城際鐵路南延段、地鐵二十二號線后通段。屆時,廣州地鐵運營的“地鐵+城際+有軌電車”總里程將突破1300公里。一個以軌道為血脈、高度整合的超級城市體正加速成型,都市圈在飛馳的列車中,聯系越來越緊密。
半徑擴展 成績亮眼
通勤時間在縮短,發展半徑卻在擴展。廣州都市圈的“大”,是格局之大、動能之大。
2023年,《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佛核心區為引領,以肇慶、清遠中心城區為發展極,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構建“一核兩極四軸”的總體發展格局,深化與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合作聯動,形成核心引領、軸帶支撐的發展態勢。
廣佛一體,交出亮眼答卷。作為全國同城化發展的先行區,2024年,廣州與佛山兩市GDP總量達4.44萬億元,占全省三成以上;常住人口規模2867.7萬,以全省6%的土地和22%的人口,貢獻了32%的經濟總量。
廣清協同,不斷取得新成效。兩地攜手深化廣清一體化建設,截至2025年9月,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已累計引進強鏈擴鏈型、龍頭配套型項目超800個,總投資超2000億元;“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落戶企業超500家。
依托廣深港高鐵、廣汕高鐵、廣深鐵路等,廣州深入推進與深圳的“雙城聯動”,推動廣州南沙與深圳前海兩大平臺聯動發展,推進廣州東部中心與東莞水鄉地區深度融合,促進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創新平臺緊密合作。2025年,“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躍居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首位,標志著廣深區域已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新高地。

南沙是大灣區互聯互通要地。圖為南沙大橋。

11月5日起,廣深鐵路動車組提速,最高時速200公里,廣州東站—深圳站最快57分鐘直達,間隔最短5分鐘一趟。
廣佛“半小時生活圈”走進現實
在區域一體化的敘事中,交通通勤大數據如同一把尺子,精準丈量著城市間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今年8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廣州都市圈通勤空間報告2024》(簡稱《報告》)揭示,粵港澳大灣區跨城通勤規模已達129萬人次,其中廣州跨城通勤人口達61萬,核心引擎作用顯著。
“人住佛山,在廣州上班,每天在兩座城市中來回切換。現在佛山地鐵3號線也開通了,直接經過家門口,這種幸福感是摸得著的。”佛山居民胡先生的心聲,道出了近40萬“廣佛候鳥”的共同感受。《報告》顯示,廣州與佛山之間日均跨城通勤人口約37.5萬人,占廣州跨城通勤總量的60%,穩居灣區城市間通勤聯系首位。他們的日常通勤,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軌跡,更是兩座城市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
自2009年廣佛兩市簽署同城化協議以來,廣佛兩地以體制機制共謀共建為先導,推動各類生產要素高效流動與優化組合,將廣佛全域同城化合作推向全國城市同城化實踐的前沿。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廣佛同城最為直觀的成就領域。秉持“廣佛同城、交通先行”理念,兩地已開通三十四座路橋、三條地鐵線路、兩條城際軌道以及九十六條跨市公交線路,“半小時生活圈”從藍圖走向現實。這些縱橫交錯的交通脈絡,不僅縮短了空間距離,更重塑了區域經濟地理格局。
圍繞產業科技的協同發展,已成為連接廣佛、壯大同城經濟體量的無形橋梁。在“廣州服務+佛山制造”協同效應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佛山高質量建成千燈湖金融高新區,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典范。同時,兩地攜手打造國家級智能裝備、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集群,推動廣州高等院校與佛山企業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為區域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城市治理領域,廣佛協同立法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作為首個具有實際意義的協同立法項目,《佛山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于2023年7月正式施行,這不僅是全國首部城市軌道交通協同立法法規,更標志著廣佛協同立法工作拉開序幕。通過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立法,為治理交通擁堵、優化城市公共服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實支撐,為大灣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寶貴經驗。
交通互聯、產業協同、立法協作,廣佛同城的實踐正在系統性地重新定義都市圈發展的內涵與外延。跨城地鐵連接的不僅是兩座城市,更是創新、產業與生活的方式,廣佛全域同城化便在這日復一日的往來中走向縱深,為廣州加快建設世界級都市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
速覽“十四五”
2021年
南沙科學城被省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2022年
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在廣深兩市互設基地。廣佛環線佛山西至廣州北段開工。
2023年
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和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規劃分工方案印發實施,城市輻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
2024年
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開通運營,實現與佛肇、莞惠城際“四線貫通”。佛清從高速北段、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工程(廣州段)建成通車。
2025年
廣州東環城際(番禺—白云機場北)、琶蓮城際和廣惠城際北延段(小金口—惠州北)開通。
數說
截至今年10月,廣州地鐵集團運營的城際鐵路達420公里,連接廣州、佛山、東莞、惠州、肇慶、清遠6城,串聯10個樞紐,與14條地鐵線共17座地鐵站便捷換乘,構建起“軌道上的大灣區”核心骨架。
2024年,廣州與佛山兩市以全省6%的土地和22%的人口,貢獻了32%的經濟總量。
截至2025年8月,廣清產業園累計簽約項目357個、已培育規上企業108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近12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