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藍水清岸綠 市民飛鳥比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列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進行專章部署,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十四五”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跨越式轉變。廣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主線,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總牽引,將生態優先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規劃、產業升級、民生改善全過程,持續探索超大城市美麗城市建設的實踐模式和實施路徑,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筑牢堅實根基。

云溪植物園游客絡繹不絕。

環衛工人認真清理河涌。

一只白鷺掠過流花湖公園的湖面。
減污攻堅提質,筑牢生態環境底線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美麗的廣州成功舉辦。監測數據顯示,當日廣州市空氣質量為優,PM2.5日均濃度15微克/立方米,開幕式期間低至8微克/立方米。這一亮眼成績的取得,不僅標志著廣州十五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實現“開門紅”,更彰顯了廣州近年來大氣污染治理的顯著成效。
“十四五”期間,廣州以系統思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同步躍升。大氣污染防治聚焦揮發性有機物、移動源、揚塵源“三源共治”,構建全鏈條防控體系,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高位持續改善,從“十三五”末的90.4%提升至2024年的94%,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藍天幸福感成為市民生活常態。
水環境治理成效同樣顯著,“珠江的水變清了,傍晚在江邊散步,能看到白鷺低飛、魚群嬉戲。”廣州老街坊李伯見證了母親河的華麗轉身。近年來,廣州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水新路徑,持續強化河湖長制,深入推進治水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造“河長領治、長效施治、全民共治”治水模式,2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達到省年度考核要求且2024年全部達到優良,劣Ⅴ類水體斷面比例保持為零;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穩定達標。
擴綠惠及民生,打造生態宜居樣板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廣州以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統領,縱深推進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八大工程,持續拓展生態空間,讓市民推窗見景、開門見綠。
“步入家門口‘綠洲’,開啟了健康生活方式。”經常到珠江公園運動的黃女士感嘆,在樹林中奔跑,有鳥兒相伴,城市生活舒暢安逸。廣州持續完善“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四級聯動、全域覆蓋的公園體系,形成“15分鐘社區公園、5分鐘口袋公園”。強化公園開放共享,完善全齡友好設施配置,加強無障礙設計,發展公園+體育、公園+文化、公園+科普等多元功能,讓綠色空間公平可及、服務全民。
廣州作為全球34個生物熱點地區之一,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越秀公園的樹梢上,海珠濕地的蘆葦間,南沙濕地的灘涂上,越來越多的鳥兒在此安家。觀鳥者靜靜駐足,鏡頭追著飛鳥,熱鬧卻不喧囂,共同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
近年來,廣州全面優化綠色生態空間格局,推進重點區域生態聯通,建設水系綠廊、交通綠廊,因地制宜拓展造林綠化空間,強化自然系統保護和連通。同時,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健全完整的就地保護體系和遷地保護體系,加強陸生野生動物遷徙廊道、魚類洄游通道建設,優化植物園、動物園、救護中心、種質資源庫等遷地保護機構建設。
降碳轉型增效,激活綠色發展動能
2025年10月5日,由廣州市公共交通集團牽頭推進的“廣州公共交通電動化”項目,從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0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為地球奮斗獎”“清潔空氣”類別決賽。這一被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環保獎”的榮譽提名,標志著廣州在綠色交通轉型領域的探索已躋身世界前沿,成為中國“雙碳”實踐走向全球的鮮活注腳。
交通領域的突破只是廣州“雙碳”實踐的縮影,這座城市正以多點突破、全域推進的態勢,將綠色理念融入產業、能源、民生等城市發展全維度。截至2024年底,廣州天然氣、生物質、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735萬千瓦、93萬千瓦、357萬千瓦,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近1倍、1.4倍、近5倍。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82家、綠色工業園區1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8家,位居全國前列。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項目達80萬平方米,市中心區公交車及全市巡游出租車100%純電動化,城市配送車輛100%為新能源貨車。
百河煥新,“詩與遠方”嵌入市井日常
近日,隨著第四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的正式揭曉,廣州市100個市級美麗河湖建設任務全面收官。如今,珠江兩岸碧波漾彩,湖畔涌邊綠意盎然,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態畫卷在羊城大地徐徐鋪展,為這座千年商都再添一張熠熠生輝的“生態名片”。這不僅標志著廣州水環境治理實現了從“治污攻堅”到“品質躍升”的歷史性跨越,更以“清水繞城、綠意滿岸”的靈動景致,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在廣州,每一條河湖都承載著獨特的文脈與風情。廣州深諳“因河施策、因地制宜”之道,讓“詩與遠方”嵌入市井日常。
荔枝灣涌作為廣州西關的“母親河”曾在工業化浪潮中淪為藏污納垢的“臭涌”,2010年揭蓋復涌工程讓700多米水道重見天日,經過多輪整治提升,“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嶺南盛景重現。更動人的是水脈對文化的喚醒——如今,每逢端午龍船鼓聲喧天,水上花市、北帝誕巡游等活動貫穿全年,讓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等地標在碧水映照下更顯韻味。
作為廣州古六脈中唯一留存的水脈,東濠涌也經歷著華麗蝶變。這條4.51公里的河道曾因雨污合流淪為“城市臭水溝”,通過構建“東濠涌—新河浦—東山湖”水系循環,完成33個合流口截污改造,水質從劣V類躍升至穩定Ⅲ類。如今岸邊建成近700平方米的東濠涌博物館,“河小青”志愿者定期巡河護水,古渠化身串聯云山珠水的“生態走廊”,惠及20多萬沿線居民。
南沙濕地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通過系統修復紅樹林、優化棲息地,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遏制水體富營養化趨勢,創新構建生態科普管護體系,實現科教旅游收益反哺生態保護,體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為脈”的發展理念,廣州以系統思維統籌美麗河湖的保護與建設,讓100條河湖實現華麗蝶變,織就一條條串聯城鄉的生態廊道。以承辦十五運會為契機,廣州市正加快推進美麗河湖標識系統建設,通過統一、規范、美觀的標識牌,全面展示河湖特色與文化內涵,并設置公眾互動渠道,增強參觀體驗與參與感。此舉不僅服務八方來客的水岸游覽需求,在暢游廣州水韻之余,感受“花城碧水”的魅力,更激發廣大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美麗河湖”的內生動力。
速覽“十四五”
2021年,廣州PM2.5平均濃度24微克/立方米,連續五年達標并穩定在較低濃度水平。
2022年,廣州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融入“多規合一”,開展相關規劃、項目聯審370個。
2023年10月,廣州“母親河”——流溪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2024年,廣州制定工作方案,著力打造綠美生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生態智慧治理、美麗細胞建設、生態環境開放協作五大樣板。
2025年7月,廣州作為廣東省唯一地市,入選2025年中央財政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
數說
2025年1—9月,廣州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91.9%,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6項主要污染物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繼續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截至目前,廣州共有75處自然保護地,構筑起10.98萬公頃生態屏障,3516種維管植物與457種陸生脊椎動物在此共繪生命圖譜。
廣州碳市場控排企業連續11年100%履約,通過碳市場管控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千萬噸。
廣州全力推進美麗廣州建設,搭建美麗城市投融資建設項目庫。截至目前,已入庫29個項目,儲備規模超千億元。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