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運會開幕式結束當晚,五萬多名觀眾背著同款書包像潮水般涌出現場,這一畫面迅速占領社交媒體。
這款被稱作“顯眼包”的廣州“喜樂包”,它的主設計師曾振偉僅用4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初稿。因廣受網友喜愛,原本只屬于開幕式的紀念品,很快在大家的呼吁中變成可公開銷售的全運會周邊商品。

全運會“喜樂包”的創作過程,比想象中更緊張——曾振偉收到邀約后,幾乎立刻進入了狀態。3個多小時里,他把中華白海豚的神態、海洋的律動與大灣區開放、向海的城市氣質串成完整構想;再用40多分鐘迅速落圖,前后4個多小時便完成第一版視覺稿。緊接著,當晚連夜打樣,確認投入生產——這樣的推進速度,也與它后來迅速走紅“2秒賣出一個”的節奏如出一轍。
曾振偉借助中華白海豚的形象,試圖把區域海洋文化化作可觸摸的日常符號,讓情感不只停留在大型賽事現場,而能跟著使用者走進生活。在他看來,“喜樂包”并不是單純的紀念品,也不是普通的書包。它兼具文化價值與實用性:既能背、能用,又能承載城市記憶。中華白海豚的靈動、海洋的氣息與大灣區向海而生的姿態,都被收進這個小小的書包里。
之所以推出四款“喜樂包”,是因為受眾跨越年齡、性別、職業與消費層級,要用單一形式打動所有人并不現實。因此,他選擇從“多樣性”入手,讓不同氣質、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能在某一款中找到共鳴。
在視覺上,他決定將中華白海豚的臉部放大。“背包是背在身后的,真正看到它的是身后的人。”曾振偉抓住了這一點,把白海豚的兩只眼睛做成視覺焦點,讓人與圖案之間產生即時的對視與情感共鳴:被看見、被回應,進而萌生“想擁有它”的沖動。
色彩處理是其專業性的另一面。他用符號化的方法定義色彩,不止于“粉”“白”“藍”的直接命名,而是從知覺與調和出發制定配色規則。
他介紹,有一款“喜樂包”大面積運用了銀色,這不僅在視覺上和白色協調搭配,達到輕盈、干凈的效果,也提升了背包的質感和時尚感。
在他看來,“喜樂包”的完整呈現,正是“設計邏輯”將情緒、色彩、使用價值和象征意義層層推進后的結果。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