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城市,承載著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期盼。創造優良人居環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州永慶坊視察。他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殷殷囑托,指引前行。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廣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扎實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奮力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全運之年,廣州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以“辦賽事就是辦城市”的邏輯,高標準開展品質提升工作,與市民共享“全運紅利”。市民和游客會發現,身邊街區更精致了,“城市客廳”更亮麗了,步行街更好逛了,市容環境更整潔了,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上新臺階。在這座老城,處處可以感受到“逆生長”的活力與氣息。
城市品質精致提升 全運紅利全民共享
每一次體育盛事,都是廣州城市能級躍升的重要機遇。從六運會提升天河區,九運會加速城市東進,亞運會奠定新中軸線……即將迎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廣州,借力盛會高標準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擦亮城市品牌,努力實現“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提品質,迎全運。廣州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統籌推進道路、園林、河道、街區、照明、市容、美麗鄉村等8類共291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悉心打造“匠心工程”,煥新城市面貌,讓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躍升,努力實現全運紅利全民共享。
精致街區
身邊的賽事“紅利”
場館就在城中,賽事近在身旁。精彩比賽過后,廣州打造的“精致”城區,將成為全運會帶給市民的賽事“紅利”。
秉持“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的理念,廣州推進精致街區建設,累計增加1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完善19處戶外運動空間、升級10條戶外健身跑道,推動場館和街區在賽后轉化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標,營造“生活處處皆體育”的大眾全運場景。
新中軸線上的天河體育中心周邊街區,打開東北、西北兩個街角空間,植入健身設施和座椅,鋪設慢行步道,將封閉綠地改造為開放活潑的口袋公園,成為融合林下休憩、康體、慢跑等功能的城市綠色休息站。傳統中軸線上的越秀山體育場周邊街區,為提升主要路段的車行道及人行道品質,采用彩色瀝青鋪裝非機動車道,改善慢行體驗,騎行的街坊更有安全感。
地鐵是市民游客觀賽的主要交通工具,廣州同步推進賽事場館周邊14個地鐵站的品質提升項目,升級無障礙設施和智能設備,使車站環境與街區環境更加協調統一,有效提升城市街角的視覺品質。
升級后,廣州體育館站無縫銜接周邊體育館、公園,打造高效接駁、綠意盎然的一體化街區;天河路站局部拆除施工圍蔽,既有利于賽時景觀美化與人群疏散,也不影響賽后正常使用。改造秉承“一站一方案”的精細原則,實現“打開街角、透出綠地”的精致街區理念。
“城市客廳”
構建世界級濱水活力區
珠水流韻,塔映花城。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廣州塔周邊、珠江兩岸等地無疑是國內外游客的熱門打卡點。廣州融合城脈、文脈、商脈,高標準重塑珠江濱水長廊,拓展升級市民樂享的親水岸線,匠心雕琢功能復合的“城市客廳”。
在廣州塔周邊,廣州重點打造廣州塔濱水大臺階、海心橋廣場、黃埔涌步行橋等關鍵節點,串聯廣州塔、海心橋、獵德大橋等城市地標,不僅大幅提升景區應急疏散能力,同時實現濱水區域功能與美學的雙重躍升,推動構建世界級濱水活力區。
煥新開放的廣州塔濱水大臺階,如同“繽紛粵秀臺”,不僅擁有絕佳的觀江視線,節慶時期還可作為國際交流的舞臺。市民游客可由此直接到達珠江岸邊,濱江步道得到拓寬,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同步開通的黃埔涌步行橋,西接廣州塔,東連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貫通珠江沿岸慢行系統斷點,市民可漫步賞江、駐足休憩,領略“廣州之鏡”特色江景。
位于廣州珠江南岸的海珠涌人行橋,9月底開放,從珠江岸邊跨過海珠涌口從此告別繞行。橋面設有步行道和跑步道,配備休息座椅、綠化花池,健身休閑兩不誤。站在橋上,可眺望“一塔一城”,將廣州塔、珠江新城天際線等美景盡收眼底。

廣州四季花開,有“花城”之稱,圖為越秀區東風路天橋,粉白雙色的簕杜鵑盛開。
盛會臨近,廣州珠江兩岸經歷了一場溫暖“蝶變”,海珠涌人行橋正是其中的縮影。珠江兩岸片區人居環境提升項目橫跨越秀區、海珠區和荔灣區,不僅為這場體育盛會打造了亮麗的“城市客廳”,更讓全運紅利惠及市民與游客,展開一幅“近江、親水、賞景”的濱水生活畫卷。
“席地而坐”環衛示范區
留住老廣“松弛感”
聚焦活力所向,彰顯城市文化魅力。廣州以“繡花功夫”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留住城市記憶鄉愁,建設高品質生活空間,促進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地處荔灣老西關的恩寧片區、西關記憶項目,采用肌理織補的方式,恢復傳統街巷格局,保護青磚墻、麻石巷、滿洲窗、趟櫳門等傳統建筑文化元素。泮塘五約新街的內巷人文徑,精心改造居民房前屋后的低效空間,重新鋪裝路面,增設綠植,添加座椅,打造充滿生機的樹下交往場所和活力生活場域。
大榕樹下,聽蟬鳴飲汽水,談天說地,是廣州人的“松弛感”。荔枝灣涌邊,濱水空間“變身”,搭起開放臺階和景觀裝置。市民坐在橋頭的大臺階上,手邊一杯檸檬茶,迎面秋風送爽,偷得浮生半日閑。截至目前,廣州已打造二沙島、花城廣場、永慶坊等100個可“席地而坐”的環境衛生精品示范區,“松弛感”就在身邊。
嶺南花影千般秀,粵地芳姿萬種嬌。廣州素有“千年花城”美譽,園林綠化品質提升“點、線、面”結合,在15個重要交通出入口、210條賽事通道、7個重要片區系統推進全域美化增色。去年10月起實施的簕杜鵑專項行動,優選出20多個優良品種,建設17公里簕杜鵑種植帶和21處簕杜鵑花景點,構建了420多座橋梁立體花廊。通過精準調控花期,11月將全城綻放,為全運會營造“千廊簕杜鵑,萬境花滿城”的城市意象。
全運寫真
“千年城脈”北京路 歡迎你來“City Walk”
地處廣州老城中軸線的北京路,是市民游客的熱門目的地。十五運會臨近,北京路步行片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煥新亮相,賡續文脈,復興城脈,升級商脈。百年騎樓重拾挺拔軒昂,主街步行區域往南延伸,風情小街成為探店好去處……品質提升后的北京路,可以“City Walk”的地方更多,市民游客的停留時間將更長,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躍升。

北京路步行區煥新亮相,賡續文脈,復興城脈,升級商脈。圖為北京路二期段(潮樓至天河城泰康路段)。
作為廣州最早的商業步行街之一,北京路早已不只是一條街,而是逐漸“生長發育”成為一個連綿的步行片區。北京路步行片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作為一期的拓展和延伸,由“線”發展到“面”,由0.43平方公里擴大至1.16平方公里,涉及建筑400余處。
面對千年歷史的北京路,設計團隊提煉出海上絲路、千年官道、百年騎樓等八大文化特色,對許地、接官亭、天字碼頭等地標進行保護提升,升級4處現有展館、推進5處低效公房改造為博物館和展覽館,營造可體驗的文化設施群。
蜿蜒的泰康路上,至少有近百年歷史的108—116雙號騎樓,沿道路曲線如扇面展開,氣勢不凡。設計團隊搜集老照片,一層層揭開騎樓“表皮”,找回外立面“原貌”再修繕。如今,柱廊恢復具有歷史韻味的清水紅磚,在素凈墻面的襯托下顯得挺拔有力,山花則如同點睛之筆,騎樓再現昔日的大氣和精致。改造范圍內的騎樓,均按照“一棟一策”分類保護與整治,下足“繡花功夫”賡續文脈。
北京路被稱為“千年城脈”,作為廣州2200多年來始終不偏移、不斷代的城市中軸線,見證了這座老城市的歷史變遷。“道路就像城市的歷史脈絡,我們希望通過北京路步行化改造項目,將這條延續千年的城市脈絡由機動車通行空間變為市民步行共享的公共空間,主街連同背街小巷一起改造,構建慢行街區。”設計團隊介紹。
北京路步行化改造按計劃分步走,第一步把步行街南拓260米到泰康路——已在2022年實現。第二步再往南至珠江邊的天字碼頭,改造選擇了交通影響最小的方案在近期實施,保留車道,重點依托新落成的同慶坊項目,拓寬人行空間。在這里,商業外擺延伸到騎樓下,秋日暖陽中,游客愜意地喝咖啡看風景,樹下的花草綠植帶新增了座椅等城市家具,讓步行者休憩歇腳。
北京路通過此次改造升級商脈,促進地區價值再提升,推進小巷復興為街區經濟活力持續賦能,利用小型建筑載體供給多元化商業空間。
北京路北段新大新百貨背后的昌興街,不足200米,卻有著百年歷史。在改造規整橫伸的遮陽篷、雜亂的電線電纜,“收起”占據半空的晾曬衣服之后,這里的街道敞亮起來,商業也活了起來。青年創享文化空間、茶室+展覽的小樓、咖啡店、廣府特色美食店、老字號鐘表店……小街匯聚了越來越多有趣的小店,別具風情,成為年輕人打卡探店的新去處。
敢于“吃螃蟹” 敢啃“硬骨頭”
老城不老,其命維新。作為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老城,廣州在更新中蛻變成長,煥發新活力。城市更新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有效舉措,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廣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下大功夫啃下城市更新的“硬骨頭”。出臺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規,落地全國首筆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創新融合城中村改造與住房保障,推進全省首例業主“自主更新、自籌資金、原拆原建”危舊房改造項目……敢想新辦法,敢啃硬骨頭,廣州積極穩步推進城市更新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建設更加宜居宜業的城市,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出臺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規
廣州的城市更新,一直在路上。早在2009年,廣州作為全國最早的“三舊”改造試點之一,大力推進城中村改造;2015年,廣州在全國率先成立城市更新局,然后創新提出“微改造”。近年來,廣州城市更新工作堅持以新思路、新舉措,重點突破資金籌措難、土地整理難等障礙。
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是城市更新工作的兩大重點板塊,廣州分別施策:出臺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規《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構建城中村改造“1+N+X”政策體系,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N”政策和“原拆原建”試點政策,搭建從總體規劃到專項政策、配套指引的系統體系。
2024年5月起施行的《條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規定城中村改造應當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確立了政府主導、依法征收的改造模式。受補償安置爭議困擾多年的冼村城中村改造,在《條例》中找到解決“留守戶”等難題的突破口。2025年7月20日,隨著最后2棟村屋依法拆除,歷時15年的全面拆遷“清零”,成為《條例》落地后的首塊“試金石”。
《條例》施行以來,有力破解城中村改造拆遷難題,為超大特大城市解決治理難題、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提供了“廣州方案”。截至目前,全市推動52個拆除新建項目成功申報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全部實現安置房動工,累計開建超9萬套安置房,7個整治提升類項目穩步推進。
在城市更新中,資金發揮著關鍵作用。廣州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的機制模式,探索利用專項債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拓寬改造資金籌集渠道,激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更新。2024年1月,廣州城市更新四大重點片區之一的羅沖圍片區,落地全國首筆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有效破解資金瓶頸,成為四大重點片區中率先開工的項目。
出臺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及標準指引
民生,始終是廣州城市更新工作的鮮明主線。廣州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將滿足群眾的需求與期盼作為改造工作的首要標尺,堅決摒棄“大拆大建”模式,在保障群眾生產生活便利的同時,同步實現城市品質的提升。
從滲水掉灰的危舊樓梯樓,變成明亮方正的嶄新電梯樓。今年初交付的花都區集群街2號居民樓,探索危舊房自主更新模式,引導業主出資866.4萬元,進行原址拆除重建,徹底消除安全風險,極大提升住房品質。這是廣東省首例業主“自主更新、自籌資金、原拆原建”的危舊房改造項目,“吃螃蟹”式破解資金難題的創新做法,入選全國城市更新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
花都區集群街2號,是廣州城市更新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價值取向的縮影。近年來,廣州出臺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及標準指引,聚焦水電氣路等民生事項,優先保障公共服務資源供給,補齊服務短板和民生弱項。截至2025年8月,全市完成改造1233個老舊小區,惠及93.84萬戶家庭、300.29萬名居民。
來廣州打拼的新市民、青年人,在城市更新中從“憂居”變“優居”。廣州創新融合城中村改造與住房保障,明確規定城中村改造項目應配建保障房,引導村民將富余安置房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確保全市保障房的供給和質量穩步提升。通過整治提升,改善城中村人居環境,引入市場主體對城中村存量租賃住房進行整租運營。
位于白云區的同和街道,是廣州知名的城中村。人們從這里坐地鐵到珠江新城僅需半小時。因此,它成為許多年輕人來廣州打拼的第一站。去年,同和引入企業將集體物業改造成青年公寓社區,主打一房一廳的“精小戶型”,通過長周期運營、微利可持續的模式,實現業主收益不下降、年輕人居住更有性價比。項目提供約200套公寓,2025年2月推出以來大受歡迎,出租率高達99%。
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和產業提升發展
廣州新中軸線上珠江新城CBD的成型,離不開獵德村的改造;海珠區從昔日的工業之島蛻變為互聯網總部集聚的數字之島、生態之島,離不開琶洲村的改造。城市更新與城市建設相伴相生,是城市產業發展的推動器,關乎市民安居樂業。
廣州城市更新工作緊扣“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老舊小區改造注重加強產業導入,促進空間更新和業態更新良性互動。從傳統居民區蛻變為城市打卡點的荔灣區永慶坊改造項目,實現創客空間、科技研發、文化創意、民宿、輕餐飲等多種業態復合共生,有效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和產業提升發展。
城中村里面不僅有居住區,還有大量的就業和成熟的產業鏈。廣州現有272條城中村,其中產業型城中村占比超過一半,形成了以加工制造、批發零售、電子商務等為主導的產業集聚體系。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城中村為全市25%的公司企業、20余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廣州城中村產業轉型升級堅持“留、轉、引”并舉:“留”住優質產業根基,“轉”化低效用地項目,“引”入優質產業項目。白云區松南、松北、螺涌村改造項目以華為廣州研發中心為依托,推動全國市場規模和交易量最大的專業摩配市場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打造千億級智能汽車及自動駕駛等未來產業集群。
“全國紡織看華南,華南紡織看中大”,孵化出中大布匹市場的海珠區康鷺片區,通過城中村改造推動周邊載體煥新,建設紡織服裝產業數字轉型示范區,加快傳統專業市場向“數字+時尚”產業鏈升級。廣州已組建超50億元規模的產業投資基金,建設電商基地和交易服務基地,推動龍頭企業帶動鏈條企業轉移布局。
廣州實踐
新技術加持危舊房改造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越秀山腳下的應元路旁,高密度的居民區內,17棟無獨立廚衛的危舊房連片拆除,半年時間原地建起舒適明亮的新房子。難能可貴的是,私房業主出資參與更新,項目沒有走大拆大建蓋高樓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延續了傳統街巷肌理,消除了安全隱患,完善了社區配套,為超大城市的老城區更新提供制度創新樣本。
作為廣州中心城區首個小連片危舊房“原拆原建”項目,“黌橋·小石集”項目地塊共19棟建筑,其中公房14棟、私房5棟。根據鑒定,房屋多為C、D級危房或磚木、磚混結構建筑,且房屋內無獨立成套的廚房和廁所,是典型的危舊房,迫切需要改造。廣州聚焦存量更新提質,將其納入試點進行原拆原建。

“黌橋·小石集”項目位于越秀區洪橋街與小石街交界地帶,是廣州中心城區首個小連片危舊房“原拆原建”項目。
“最開始,居民不了解原拆原建政策,以為政府上門做城市更新,‘潑天的富貴’來了。”洪橋街道辦事處主任王飛說。得知是自己出資,私房業主肯定不情愿。“我們跟他們解讀政策利好,比如總體建筑面積最多可以增加30%,高度也可以適當增加。”最終,5戶私房業主有3戶選擇出資,承擔每平方米4400多元的建安成本,危舊房變成電梯房,改造后房屋顯著增值。剩下的2戶業主,選擇進行微改造提升。
相比面積占比不到5%的私房,14棟公房才是大頭。其中,國企北秀公司的房屋占比最大,順理成章成為“大業主”。項目內不同權屬的房屋一并委托北秀公司統一設計,整體報批,由其負責設計、監理、管線遷改、工程管理等費用,出資改造所有公房并負責后續運營;私房“小業主”只需出建造成本——占項目總投資約3%;政府提供前期工作經費和申報補助資金。
通過公房的企業“大業主”帶動私房“小業主”,項目探索出“業主出一點、企業投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多主體籌資機制,成功破解改造資金難題。
資金問題解決后,新房怎么建、建多久成為業主和周邊街坊關心的問題。項目落地新技術,從開拆到建成只用了半年時間,打造綠色低碳、安全舒適的居住空間。在這里,廣州首次將BMC鋼結構模塊化建造技術應用于危舊房“原拆原建”,過程就像“搭積木”。現場基礎施工時,工廠可同時生產模塊,工期較傳統建造方式縮短約60%,“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現場以安裝為主,大幅減少了施工揚塵、噪聲和建筑垃圾。
改造發揮政策疊加效應,用好廣州危舊房改造和模塊化建筑容積率激勵的政策紅利。改造前,項目建筑面積1761平方米,改造后增加了517平方米,增容面積主要用于電梯、公共走廊、服務配套等。項目首層增設約250平方米公共服務空間,完善社區配套設施,打造全齡化社區共享空間及“5分鐘”社區服務體系。
項目開始發揮示范效應,家住附近的老街坊鐘先生,現場看到新房子的設計,也“心郁郁”(心動)期待自家有機會改造:“如果按照4000多元每平方米的標準出資,我也愿意參加。”王飛透露:“我們街道謀劃了三個片區,目前居民參與意愿都比較高,最高的一個已達到100%同意參與。”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