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深圳政企首次集中發“政策包”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內容新質生產力第一試驗場”
更多“春天的故事”,將在南粵大地上續寫精彩;更多優質的內容創作,將在廣東噴薄而出;內容帶動的上下游產業與生態,前景與“錢景”都將更加廣闊。
“東西南北中,創作來廣東!”10月28日,“2025內容創作者嘉年華”在廣州市文化館舉行,600多名全球優質創作者現場發出了同樣的感嘆。本次活動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指導,廣州市委網信辦、深圳市委網信辦及海珠區人民政府支持,騰訊公司主辦,以“創造正當時”為主題,聚焦政策扶持、產業聯動和文化創新,旨在為全球創作者搭建交流碰撞、互鑒共進的平臺,并發出“來粵創作 正當其時”的邀約,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內容新質生產力第一試驗場”,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提供強勁助力。
活動中,廣東首個內容創作者發展扶持政策包集中發布,廣州6區、深圳4區和前海分別發布扶持政策,涵蓋資金扶持、培訓孵化、平臺曝光、商業變現等多維舉措,為全球創作者來粵創作提供系統性支持,以真金白銀補貼賦能優質內容破圈成長,以政策賦能打造創作者發展高地。
這也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以來,廣東在文化領域的積極響應和有力舉措。
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建議》指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優秀文化企業和品牌,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實施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全會的精神,正在廣東實踐生根。
內容創作,來廣東,正當時!

啟動儀式上,英歌舞表演十分精彩。

啟動儀式上,詠春拳表演展現了嶺南文化的魅力。

嘉年華現場的布景很適合拍照打卡。

內容創作者嘉年華現場充滿活力。
廣州禮包 福利多多
廣州以政策引導、產業集聚、人才保障三位一體的模式,打造全國領先的內容生產與傳播高地,全市多區聯動,從文化底蘊、空間載體到金融政策,實實在在為創作者提供從靈感孕育到商業轉化的全鏈條支持,持續釋放城市文化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活動現場還設置政策展示區,集中呈現各區政策信息,政府工作人員在現場駐點,為創作者提供面對面的政策解讀與答疑服務。
海珠:計劃每年投入4000萬元激勵優質內容創作
近年來,海珠區網絡視聽、網絡動漫、游戲等數字文娛產業營收邁上千億臺階。以琶洲片區產業載體為核心,海珠區正在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基地集群,目前已有15家產業載體納入創作基地建設。

海珠區設在活動現場的政策展示區。
今年10月24日,海珠區推出《海珠區關于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以下簡稱《舉措》),聚焦互聯網內容創作出爆款、造基地、覓英才、建生態等方面給予真金白銀的補貼。《舉措》提出,海珠區正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生態谷。以琶洲片區產業載體為核心,建設一批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基地,提供35萬平方米產業空間,共同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生態谷。創作基地將為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提供優惠產業空間資源,優惠政策包括但不限于“N+1”個月以上免租期(N為租賃年限),租金、管理費折扣等。
海珠區針對微短劇專業人才、流量博主、網絡大V、短視頻創作者等互聯網優質內容的重要創作人才制定扶持政策包:發放一批人才綠卡、人才子女入學名額,并給予容缺申報服務;提供人才公寓申請服務,醫療綠色通道服務等。同時,海珠區對在該年度引進頭部主播、流量博主等內容創作專業人才的企業最高給予獎勵60萬元。
《舉措》提出為海珠區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人才的精品內容提供資金獎勵,每年擬投入4000萬元資金,構建“3+1”(“3”為數字文娛、數字營銷、游戲電競,“1”為版權)的政策支撐體系,對內容創作企業年度最高給予獎勵300萬元;建立“海珠精品內容庫”,對通過內容創作宣傳“海珠故事”,獲得重要獎項榮譽的優秀創作者予以全方位支持,對單一作品最高獎勵35萬元。
南沙:推出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八大工程
南沙區推出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八大工程,分別為:
內容創作筑巢工程——加大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招引力度,配套超40萬平方米內容創作產業集聚區,提供有競爭力的免租期、租金及管理費優惠。
創作人才樂居工程——引進和培育各類內容創作者,提供住宿、交通、實習、就業及購房等支持,連續發放30個月生活補貼。
精品內容創優工程——鼓勵創作講好南沙故事的作品,支持原創游戲研發、文創衍生品開發及內容創作大賽舉辦。
場景技術賦能工程——免費開放超100處內容創作場景資源,鼓勵打造新型消費場景,支持內容創作者圍繞關鍵技術開展研發創新。
品牌活動提升工程——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支持利用大灣區文化體育中心、南沙國際會展中心、南沙音樂秀場等場地舉辦音樂節、演唱會、電競賽事等活動。
港澳聯動創新工程——對港澳內容創作者免征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港澳稅負部分,構建港澳青年創作者集聚區,支持港澳與南沙合作的作品在主要平臺播出。
跨境出海護航工程——依托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中心、大灣區(南沙)國際傳播中心等平臺,為內容出海提供綜合服務。
政務服務增效工程——優化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等審批流程,針對企業演出場地調整為100平方米且可共享使用,從業人員人數為5人,創設大灣區最優審批條件,加強知識產權金融賦能和版權保護,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機制。
天河:“政策+資源+服務”滿足全周期需求
當前,天河區傾力打造“立足大灣區、輻射海內外”的互聯網優質創作者集聚高地與優秀內容制作高地,以“政策+資源+服務”三位一體模式,為創作者提供完備的服務保障體系。
在空間上,天河區正構建“一城雙核”(“一城”即廣州國際金融城,雙核為“羊城創意產業園數字文創核”和“紫荊文化投資集團大廈傳媒出版核”)的產業發展格局,能夠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聯動與產業支撐。
在載體上,天河區擁有一批互聯網氛圍濃厚的產業載體。集聚區規劃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以超甲級寫字樓和花園廠房式建筑多形態構建全場景空間支撐,精準匹配內容制作、直播互動、創意孵化等多場景布局,滿足從初創團隊到頭部企業的全周期擴展需求。
在服務上,天河區大力引進廣州市游戲行業協會、廣州市自媒體協會落戶,轄內羊城創意產業園已設立“廣州市天河區游戲產業服務中心”和“天河游戲版權工作站”,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需求,建立全流程服務體系。
在政策上,天河區聯動相關產業和人才政策,在產業能級提升、人才引進培育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政策扶持,用真金白銀為創意落地保駕護航。
越秀:“1+3+N”自媒體矩陣支持創作全流程
越秀區底蘊深厚,千年城脈、文脈、商脈“三脈”交融匯聚,能為廣大內容創作者深耕發展注入深沉、持久的內在力量。
越秀區依托全省首個自媒體產業中心——686創意園自媒體產業中心,構建起“1+3+N”自媒體矩陣(1個產業中心+東/西/中3大主題片區+N位垂類大V),打造技能培訓—場景支持—合規服務—版權保護—數據分析等內容創作全流程支持體系,覆蓋從新手入門到資深進階的全階段需求。
越秀區轄內集聚超高清影視、生物醫藥、動漫、電競、金融等領域優質企業,通過整合片區資源,推動內容創作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差異化、高品質的自媒體內容矩陣,助力片區產業升級與城區形象傳播,為內容創作者厚植發展的土壤。
當前,越秀區縱深推進“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通過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等人才服務平臺,依托《越秀區“越攬眾星”人才引育扶持辦法》及各項配套具體措施,全力打造內容創作高端人才匯聚地。符合支持條件的內容創作者可申領“越秀高端人才VIP卡”(分為鉆石卡、白金卡、金卡和藍寶卡四類),持卡人可在人才入戶、人才綠卡、健康醫療、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住房保障、金融服務、政治待遇、政務服務等方面享受人才綜合服務保障。
白云:構建“直播選品+內容創作+品牌孵化”生態圈
目前,白云區正全力打造自媒體“1+3”數字直播+優質內容生產集聚區,以白云印象產業園為核心,聯動辛選集團、1688美妝全球選品中心、西城·智匯PARK園區,構建“直播選品+內容創作+品牌孵化”數字生態圈。其中,白云印象產業園集成政策咨詢、法律服務、跨境業務對接等功能,對數字直播標桿創作者給予租金減免優惠,提供共享直播間等設施。辛選集團對簽約主播給予專項資源包傾斜,涵蓋培訓孵化、流量扶持、供應鏈支持等內容。1688美妝全球選品中心提供產品展示、團隊培訓、渠道拓展、品牌建設等支持。西城·智匯PARK園區為入駐企業提供涵蓋企業發展、行業合作、專業服務等的全方位支持。
白云區建立電商直播“白名單”企業管理清單,對“白名單”企業實行包容監管方式,落實柔性執法措施;推出“云聚英才卡”等制度,精準解決人才在落戶、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鼓勵創作者參與全媒體運營師等職業技能認定,助力人才茁壯成長;提供載體支持、創業孵化、資源鏈接、技能培訓、金融扶持、智慧賦能等服務,精心護航企業發展。
黃埔:影視企業最高獎補4000萬元
2025年9月,《廣州開發區 廣州市黃埔區促進文旅產業與版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發布。
黃埔區支持微短劇全鏈條發展,年承接國家、省級審核通過微短劇50部以上的拍攝基地,最高獎勵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微短劇拍攝基地,最高獎勵200萬元;分賬收入50萬元以上的微短劇,最高獎勵出品方15萬元。
黃埔區設置政策疊加紅利,票房達30億元且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電影作品,省和區的政策疊加,企業最高可獲4000萬元的補貼。
黃埔區對獲批版號并在本區正式上線運營的原創網絡游戲,單個產品年度營業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經認定,按檔次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黃埔區鼓勵打造網絡文學精品內容創作平臺、數字資源轉化平臺,平臺年度營業收入首次達到3000萬元以上的,經認定,按檔次給予運營機構最高300萬元獎勵。黃埔區構建了全方位的出海支持體系,對獲評“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項目”的,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年度海外銷售額超100萬美元的數字文化產品(含電影、微短劇等),按檔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
深圳舉措 誠意滿滿
福田:新媒體等領域人才最高獎100萬元
福田區推出立體化支持政策“福立方”,覆蓋“廣種福田”“創享福田”“潮聚福田”三大板塊。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文化創意、數字創意產業園區,最高補貼500萬元;提供創新型產業用房,租金低至市場價30%—70%;在內容創作上,對影視動漫、游戲電競、直播經濟、平臺經濟等領域設有最高200萬至500萬元的補貼與獎勵。在人才支持上,為新引進入戶畢業生提供生活補貼,碩士最高5萬元,本科最高3萬元;鼓勵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企業(機構)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并發放補貼;對新媒體、影視文化等領域人才最高獎100萬元。
南山:推動科技企業等場景向創作者開放
南山區對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企業新引進入戶35周歲以下國內外重點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碩士畢業生,分別給予最高3萬元、5萬元生活補貼;對符合條件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企業,入駐市級及以上文化產業園區且形成一定營業收入的,最高按照上年度實際支付租金的30%(最高70萬元)給予補貼;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推動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科技園區等場景向創作者開放,提供創作便利,形成深度體驗與科普場景,賦能科創高地IP塑造。
寶安:相關影視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
寶安區推出“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十條措施”,支持企業入駐重點樓宇,最高可享市場參考價三折租金優惠;在資金激勵上,對符合條件營業首次達到相應規模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企業按照相關政策給予一次性最高1000萬元獎勵;對開展AI制作、數字拍攝、虛擬攝制、后期制作等影視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對達到一定播放量的微短劇作品,每部作品給予10萬元資助,入選國家“微短劇+”創作計劃的作品額外獎勵20萬元。
光明:賦予相關創作者“才享光明”人才碼
光明區即將出臺《光明區關于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賦予優秀科技內容創作者“才享光明”人才碼,納入相應服務保障體系,提供優惠入住保障性租賃住房、合作酒店折扣及免費租住人才驛站等安居保障,并解決持碼人子女入學問題。光明區支持優秀科技內容創作者入駐,對符合科技內容創作者相關規定的人才,給予最高20萬元的獎勵。
前海:商事登記一站式服務 落實稅收優惠
前海合作區對區域內的MCN機構、內容工作室,提供商事登記一站式服務;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自媒體企業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激勵優質爆款內容生產,對在境外社交媒體單條視頻播放量達200萬次的機構給予獎勵;提供數字平臺建設支持,鼓勵建設技術服務、信息資源共享等平臺,對上年度平臺用戶規模不低于2000萬元且平臺服務收入較前一年增長不低于2000萬元的,按照上年度平臺主體研發投入的10%給予一次性獎勵。
政策業務辦理聯系人
廣州
海珠區:梁先生,020-34003990
南沙區:李小姐,020-39912562
天河區:吳先生,020-38622174
越秀區:袁小姐,020-83268141
白云區:王先生,020-34667521
黃埔區:莫女士,020-82378766
深圳
福田區:董小姐,0755-82918333-2380
南山區:李先生,0755-88167931
寶安區:吳先生,0755-88176956
光明區:黃先生,0755-88213429
前海合作區:黎先生,0755-88105105
創作英才 匯聚南粵
逾600名全球優質創作者匯聚 一起書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廣東是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外貿規模第一大省、區域創新第一大省、常住人口第一大省、網站網民第一大省。可以說,廣東是內容創作者的一片沃土。本次嘉年華匯聚了600多名全球優質創作者、MCN機構及主流媒體代表——這恰恰也是“創作英才匯南粵”的縮影。
大V現場傳授爆款秘籍
啟動儀式上,央視新聞、“意公子”“白菜GG”“Sir電影”“粵知一二”等優質創作者代表以“開放麥”的形式分享創作故事,從內容創作的視角,幽默、鮮活地分享各自不同領域的洞察與破圈經驗。
“央視新聞”視頻號運營負責人王元對“流量密碼”進行了一番解讀。“樸素的愛國情懷、陌生人平凡溫暖的善意,是我們突破算法重圍的流量密碼。”王元說,“創意不僅是一個智力活,還是一個要付出心血的苦力活。因為只有在優質內容上下苦功,才能讓有流量的質量和有質量的流量相得益彰。”

央視新聞視頻號負責人王元在現場分享心得。
“強運營、精策劃、輕制作。”在“嶺南風華創造營”分享中,佛山傳媒“醒目視頻”創作者代表竇希以“疊滘龍舟”系列短視頻創作為例,分享了城市黨媒在算法時代重構話語權的“醒目探索”。竇希表示,醒目視頻的秘訣是“緊扣用戶剛需”“低到塵埃里獲取最大公約數”。
同樣有傳統媒體經驗的“Sir電影”創始人何君預測,以短視頻為核心形式的媒體正在變成“傳統媒體”。何君在運營中發現,內容時間的長短影響的其實是內容表達的方式,而用戶喜歡的核心點依然是強共鳴。
對于“粵知一二”創始人郭嘉峰來說,“感同身受”是其創作的四字秘訣,“廣東各地的美食、廣東小孩‘一生之痛的5塊錢過年紅包’等內容,通過有趣搞笑的方式呈現出來,實現了1+1>2的效果,我們在豎屏時代成功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讓AI技術更有“人情味”
這是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也是內容創作海量來襲的時代。而AI越是大行其道,獨屬于人類創作的力度、溫度和厚度就越發可貴,創作者更需要為這“三度”找到一個“詩意棲居地”——廣東便是其中之一。
知名“三農”視頻創作者“白菜GG”林萬華的創作溫度來自“對菜市場的特殊情感”,“我們會去給每個產物植入知識點,并把對每一個產物的理解以及感悟,融入視頻,給視頻做升華。我們推薦的不只是一份產品,更是一份鄉情與鄉愁的傳遞。”林萬華的視頻創作法是AI永遠無法取代的,因為她“喜歡開著電動車到村頭村尾、到鄉間田野去逛”,當林萬華將這些接地氣的場景、樸素的面孔都融合到視頻里,“白菜GG”就真正誕生了。
“開普勒星人”創作者李鍇濱認為,廣東有很好的創作生態,粵語、美食等元素非常出圈,“廣東是有溫度、有創意的創作地,我希望更深入理解這里的文化,觸摸情感和溫度。”李鍇濱認為,內容創作要讓觀眾覺得新鮮、好玩,“沿著差異化思路持續發揮,未來在廣東延伸出更多搞笑、好玩的、帶溫度的內容”。
廣東打造內容創作人才磁場
百萬英才匯南粵,其中不乏“文化創意、內容創作人才”。圍繞內容創作者打造“人才磁場”,廣東使出了“政策引力+生態活力+商業動力”的組合拳、真功夫,既厚植了內容創作的底座,又進一步提升對全球年輕人的吸引力。
作為本土創作者代表的郭嘉峰深感廣東文化的魅力:“我們一路以來能收獲到成果,離不開廣東這片沃土。廣東有天然取之不盡的內容,有歷史文化、粵語文化,也有市井生活、輕松敘事,我們總能圍繞廣東創作出優質的內容。”
粵語是廣東文化的標志性元素,“張弛有道粵語讀詩”創作者張弛對此深有感觸。“我發現用粵語讀古詩,是非常有美感的。”張弛回憶,2019年,他開始在視頻號上發布粵語讀詩的視頻,受到許多粉絲的喜愛。他認為,想加強粵語的傳播,要把粵語和歷史文化相關內容聯系起來。“我嘗試在視頻里加入相關知識,很多人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他說。
“三農”視頻創作者“我叫青菜呀”創作者杜梓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廣東創作多元、包容,“期待在十五運會期間,也到廣東‘擺攤’,讓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家鄉好物”。
另外,臨近十五運會開幕,“全民迎全運”網絡創作熱潮正在掀起。啟動儀式上,奧運冠軍江旻憓、羅玉通受邀見證“‘粵式多巴胺’全運會全民聯動創作”“#廣東好嘢全民創作公益大賽”兩項線上活動啟動,激發網友更多內容創作的靈感與熱情。
聲音
“樸素的愛國情懷,國家發展下的身份認同,包括陌生人這種平凡的、溫暖的善意,就是我們突破算法重圍的流量密碼。”
——“央視新聞”視頻號運營負責人王元
“海珠區發布的數字文娛“十條”是行業監管部門與產業招商部門合力的結果,政策針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難點以及痛點等問題做了針對性的扶持,接下來將調動更多力量,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數字文娛空間。”
——廣州市海珠區投資促進局局長何俊雄
“創作者是構建內容生態的核心力量,優質內容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扶持計劃的發布只是起點,扎實落地、共創價值才是真正的共同目標。”
——騰訊公司總編輯、公共政策副總裁朱殿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東發布的系列政策里面提到了孵化基地、創意園的相關扶持措施。如果一些產業園和創意園可以讓內容創作者安家落戶,讓他們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大家的歸屬感會更強。”
——“張弛有道粵語讀詩”創作者張弛
平臺扶持 共創價值
內容創作產業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平臺在流量、生態、商業化以及科技力量的幫助與扶持。廣東數字經濟發達,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扎根于此,為內容創作者聚集、內容創作產業發展帶來先發優勢。10月28日,成長于廣東的互聯網平臺騰訊,作為平臺方,發布優質內容創作扶持計劃。
據悉,該計劃主要聚焦“繁榮視頻號創作生態”“建設微信小店商業生態”以及“算法專班發布”三大場景。騰訊公司總編輯、公共政策副總裁朱殿君表示,視頻號團隊以“讓原創作者有流量,讓原創內容有收益”為導向,推出系列創作者扶持計劃,形成原創保護、流量扶持、變現權益與成長激勵四大體系,同時從內容推薦、成長激勵、變現權益、互動玩法四個維度,為直播創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內容創作與電商的連接,為許多內容創作者找到“聚財”的好方法,騰訊也正加速“微信小店商業生態”建設,精準助力平臺生態中商家、帶貨者、服務商三大核心角色,形成減負+加速、成長+激勵、合作+共贏的三維扶持體系。
另外,閱文也發布了“培育優質IP、助力創作力量”的計劃。“內容生態的繁榮根植于好故事的生生不息,如創作合伙人計劃設立1億元創作扶持基金,用以支持小微企業與初創的工作室,提供版權共創、訂單分發與投資孵化,助力影像與AI并舉的創作者成長。”朱殿君表示,“扶持計劃的發布只是起點,扎實落地、共創價值才是真正的共同目標。”
據統計,廣東文化產業規模總量已連續22年居全國首位;
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2.5萬億元,約占全國1/6;
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9150億元,增長10.5%,占全省文化產業比重近四成;
數字出版、動漫、音樂、游戲營收規模分別占全國1/5、1/3、1/4和4/5;
對外文化貿易規模約占全國2/5,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