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交會暨地博會為灣區創新生態注入持續動能
專利不只是一紙證書,知識產權也并非躺在報表上的成本支出。正在進行的第七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暨國際地理標志產品交易博覽會(簡稱“知交會暨地博會”),通過專利成果展示、創新實踐分享等方式,將一幕幕知識產權“點智成金”的故事具象化。

人形機器人彈著鋼琴與小提琴手合奏一曲。
專利轉化“爆款”云集
在知交會暨地博會現場,各類專利轉化成果通過產品實物呈現在觀眾眼前:30cm見方的粵芯半導體公司12英寸晶圓,融合數百道工藝,可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關鍵領域;奧松電子帶來的MEMS傳感器家族,從氣體質量流量控制器到冷鏡式露點儀,背后是300余項知識產權的技術沉淀;慕恩生物的微生物蛋白“家族”,則是公司33萬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生物菌株的具體成果體現。
在“專利轉化運用專區”,高校專利項目路演、企業創新實踐分享會等系列活動,結合250多條專利供需信息發布,全景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專利轉化與成果產業化領域的務實探索與創新實踐,讓“沉睡專利”變為“產業活水”。
億航VT-11E純電動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也是展會現場的“明星”。“根據獨立第三方調研數據,億航智能是全球air taxi領域專利數量最多的幾家公司之一。”億航智能高級知識產權經理羅偉娣介紹,目前公司已擁有1000多項專利,申請注冊商標860多件,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45%。
“實驗室專利”變身現實生產力
高校和科研機構既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專利研發的引領者,也是專利轉換運用的主要供給側。當前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日益活躍,在高價值專利研發、助推企業發展壯大、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比如,中山大學積極開展專利開放許可工作,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實施方案,建立專利開放許可信息平臺,通過“短期試用、長期合作”等模式,促進一批存量專利以開放許可方式實現轉化,有效破解高校專利轉化率不高等問題。至2024年底,全校共有近500項專利同意實施開放許可,其中73項成功許可給139家企業,并成功促成后續轉化。
“對于我們科研機構而言,成果轉化主要通過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實現,因此高價值知識產權保護至關重要,我們通過全流程跟進為科研團隊提供保姆式服務。”廣州國家實驗室成果轉化部部長梁萍表示,廣州國家實驗室設立了10余人的專業團隊,全程跟進科研項目,在項目立項前開展查新工作,執行過程中全程對接科研團隊,進行專利布局、挖掘及高質量高價值專利的申請。并且,實驗室設立了概念驗證中心,實現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的轉化,跨越“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目前,廣州國家實驗室成果轉化工作順利,轉化金額已接近2億元。
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廣州有效發明專利已超過19萬件,其中高校及科研機構約占了30%。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多次獲得中國專利獎。
政策紅利激活創新動能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專利轉化迎來政策與實踐的“雙引擎”驅動。
廣東作為全國知識產權強省建設重要引領區,率先出臺了實施方案,設定“合同成交額600億元、備案企業3000家、專利密集型產品產值1000億元”的目標,并于2025年推出“28條”攻堅舉措,推動“先使用后付費”機制落地,創新金融支持路徑,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廣州首創專利轉化運用經理人制度,建成呼吸健康、電力新能源兩大國家級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政策紅利激活創新動能。2024年,廣東省專利許可和被許可近兩萬次,同比增長近三成;專利轉讓和受讓超過十四萬件,顯示技術要素流轉持續活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額達到三千多億元,為五千余家中小企業緩解融資難題。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正在從“專利清單”走向“產品清單”,構筑起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點。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