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舊小區換新衣 社區注入新活力
“小區現在干凈又漂亮,路平整了,下雨天再也不用躲坑洼了。”“新裝的扶手很安穩,每天飯后我都要下樓散步。”說起小區變化,黃埔街道居民喜笑顏開。
黃埔街道位于黃埔中心區,南臨珠江,西接廣州新中軸。但轄區內多數小區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筑破損、管網老化、公共空間匱乏等問題突出。近年來,黃埔街道將“非常6+1”網格治理融入“微改造+”工作體系,從居民的迫切需求出發推進改造。2023年至今已完成13個小區微改造,解決482個生活出行難題,惠及4000余名居民。
“路坑坑洼洼,被絆倒好幾次!”“晚上摸黑回家,走樓梯擔心滑倒!”在港前路社區,這些曾是居民常聊的話題。據悉,港前路社區樓齡超50年,基礎設施陳舊,加裝扶手、修補路面、增設照明成為居民最迫切的需求。

黃埔街道危房拆除前
2024年3月,黃埔街道聯合多部門組建工作組開展摸排。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聽訴求,在樓梯間、小廣場開“板凳座談會”,詳細記錄居民意見。45天摸排收集了65項需求,從疏通管網、修繕地面,到增加活動空間、加裝充電樁。經多輪討論形成可行方案,相關項目順利獲批。
改造后的港前路社區,地磚平整防滑,防盜門嶄新,樓頂不再滲水。這些變化離不開“同心親友團”的助力。這支由老黨員、老干部、社區工作者組成的隊伍,全程監督改造過程,從方案公示到材料驗收,從工期跟進到施工調整,確保改造合民心。
港灣路55號大院改造時,一樓居民因擔心失去自家小菜園而反對施工。“同心親友團”劉制寧上門溝通,召開議事會協商,最終將零散菜地整合為“共享花園”,既保留田園情趣,又騰出活動空間。

黃埔街道危房拆除后。
港前路社區的海員路58號宿舍居民吳瑋主動籌款4萬元,拆除危房消除隱患。最終,項目修復路燈和防盜門22處,完成3000平方米樓頂防水隔熱,疏通570米管道,新增44處文化休閑空間,安裝6處樓梯扶手和非機動車棚,更新消防設施。
微改造既提升顏值,也保留記憶。黃埔街道以海絲文化和黃埔新八景為基調,將老故事融入空間改造。小區大門以醒目標志反映時代發展變遷,口袋公園展示海員俱樂部老照片,廣場融入黃埔軍校等元素,這些獨具特色的改造設計喚起居民的共同記憶。“同心親友團”還將文化力轉化為治理力,帶頭防控登革熱,督促“門前三包”,勸阻亂停車,排查安全隱患,調解矛盾糾紛。從“住有所居”到“優居樂居”,黃埔街道“微改造+”不僅為老小區換新衣,更為社區治理注入新活力。
關注 · 廣州政府網